那些嘴碎的人真是让我头疼,也不知道谁说我喜欢玩收藏,在老家传播。上了年纪的“情报组”可不是盖的,传着传着就变成了我是大款。

好家伙,图个温饱而已,咋就变成大款了?硬着头皮回去一趟,然后很多人拿着“传家宝”问我,也怪如今的网络太发达,不管什么破铜烂铁都被传成天价。



最直观的一点是:越“奇葩”的钱币,假货概率越大,无限接近100%,可能某些收藏“出谱钱”的玩家又要反驳了,可至少最基本的真假概念要有吧?

比如这枚“海晏河清”,还“大宋皇帝御笔亲书”,御书钱是这么个理解法吗?字体倒是挺犀利的,但和钱肉连接有点太干净了,所谓“包浆”也是化学品一次性做出来的,一摸就掉色。

就这样,我这不认识的远房表舅,说有个拍卖公司给他估价800万,存世孤品!我赶紧劝他别去合作,不然800万肯定是卖不掉,自己还要倒贴进去很多钱。



挺唬人的一枚咸丰钱,一个大侄子非说这是咸丰雕母!问他哪来的,他说是家里“传了四代”流传至今的。

传世品有这么个包浆?油腻腻的弄得满手污点,浮于表面别说入骨,弄点药水再埋土里几个月,都比这个效果好。

还有这所谓的“雕母”没有雕痕只有划痕,地章穿口倒是没修,再修饰一下送到某评级公司,雕母别想了,但只要钱给够没准真能评个母钱。



骨钱,按雕母的样子仿的,看起来还挺不错,当个工艺品把玩就是了。

但现在的网络有利有弊,好处在于很多人对收藏有概念了,坏处是光有概念没有经验,看什么都像“宝贝”,报价用狮子大开口都不足以形容。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敢和外行交流的原因,大过年的一不小心就被骂。



26+的苏局乾隆,只要拿出来正常古钱币,那正常人也多了起来,一眼开门是这么用的。

虽然卖不了多少,但至少占了真品这一条。在这里还是要老生常谈一下,真正昂贵的“真精稀”,那是凤毛麟角,并不是在家里随便找个“祖传”的就代表值钱。

那些拍卖公司之所以乱吹,并不是想帮你卖藏品,实则是图谋你的前期费用呢!



现实是大部分情况下,都很难找到值钱的钱币,我们在网上之所以不管看到什么东西都觉得很值钱,是因为信息都已经被“筛选”过了。

大数据时代,你要是对什么感兴趣,那么系统就会一直推荐相同的内容给你,导致产生了信息茧房。

而现实里做古玩生意的,常常要面对一堆很难卖掉的普品,偶尔出现一枚精品那可是要悉心呵护的。



最大的惊喜也就是这枚北洋龙了,一番讨价还价1800元拿下,你们看我有没有打眼?

要是这都能打眼,我就吃半个月咸菜馒头,说到做到!



最后这件太平天国铜镜,有点拿不定主意,一位大爷开价1500我觉得不太值,您认为呢?

总的来说,要以辩证的方法看待如今的民间收藏。半真半假是常态,不像网上说的要么全是假的要么全是“宝贝”,思维“二极管”不可取。

民间有宝,前提是有一双发现宝藏的眼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