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起伏的一生,壮哉
董福祥(1840年1月8日-1908年2月9日),字星五,甘肃环县(当时属宁夏固原)人,清末著名将领,官至太子少保、甘肃提督、随扈大臣,赐号阿尔杭阿巴图鲁。
这世上有很多的传奇,也有很多的英雄,但是在混乱软弱的清政府,有这样的一个硬汉,初为匪,为结社自保,后为官,则平叛天下。
他护卫过黄帝陵,平叛过新疆,抗击过八国联军,在那个懦弱的时代中,他是唯一一个敢于亮剑的民族将领。
当人人都屈膝卑躬在洋大人的座椅下的时候,只有他敢和主持变法的光绪帝说出了那句流传至今的话:“臣无他能,唯能杀外人耳。”
如果你了解那个年代,就知道这是多么稀有的声音,那一年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此时的董福祥已经接近60岁。
偌大的一个国家,有血性的声音出自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这是何其的可悲,由此观看整个民族的沉沦到了何等不堪的地步。
1900年,八国联军大举进攻北京城,董福祥率甘军英勇抗击八国联军队伍。他杀死了当时的日本外交官和德国公使,围攻了外国使馆。
八国联军
如果用当时的眼光来看,这人就是胆大包天,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愣货,你连“洋祖宗”的地面子都不给,因此造成很多弹劾他,要求惩戒他的奏折。
但是清廷担心处罚了董福祥引起董字营的叛乱,而犹豫不决,而此时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幕发生了,就是八国联军入京。
1900年7月,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整个清廷成建制的八万军队犹如纸糊一样,被不到2W的八国联军击败。
在抗击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只有董福祥及其率领的主要由回族子弟(河州马家军)组成的队伍,表现英勇,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八国联军。
董福祥的军队躲在城墙上向冲进城的俄军进行了猛烈的进攻。
与此同时,一些勇敢的士兵冲下来和俄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一部分俄军被赶出了北京城,朝阳门的炮战一直持续到第二天。
董福祥的甘军与侵略军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搏斗,在这个过程中击毙沙俄军团长安宁科夫,董福祥也因此遭受八国联军记恨。
慈禧见事不可为,命董福祥前往护驾,此时的慈溪太后视董福祥为唯一的救命稻草,慈禧至西安后,急命李鸿章与联军议和。
议和中,侵略者强硬要求清政府严惩攻打外使馆的首要分子载漪、董福祥等人。董福祥甚至被八国指控为"首凶",要求清政府将其处死。
可见其人多么遭八国联军的记恨,事实上一路顺风顺水的八国联军唯一吃的苦头也在董福祥率领的董字三营上。
但慈禧因其护驾有功,百般回护,最终以革职永不叙用论处,在侵略者和投降派威逼下, 慈禧太后尚没老糊涂,还知道维护其属下干将。
对比明朝时代和宋朝时代的几个自掘坟墓的二货皇帝,慈禧太后一女流明显胜之,抛开巨大的成见,重用汉人中的俊杰,其见识明显超远。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董福祥由西安回到金积堡(今宁夏吴忠),屯田隐居,终老田园,此地是当时马化龙的大本营。
金积堡
这是左宗棠平定甘肃时第一个,也是最难啃的骨头,左宗棠属下大将刘松山就是牺牲于此,可见一个花甲老人的作用已经被清廷压榨到极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董福祥被革职,且永不叙用。
回首往年
董福祥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生于环县毛井,董福祥的父亲董世猷为当地"哥老会"首领,家中时常来往绿林人物,受此家风影响,董福祥嗜武而厌学。
哥老会是一个势力庞大的组织,教内以兄弟相称,其势力全盛的时候遍布整个西北各地,可谓有人的地方就有哥老会信众。
董福祥因受其父亲影响,青年时代就喜欢结交绿林中人,经常往来于帮会,因而地方绅民对其皆存畏惧之心。
哥老会
同治初年,董福祥利用其父与"哥老会"的关系组织地方团练,建立强大的汉族武装,护陵卫民,保卫地方安宁,一时追随者络绎不绝,势力不断壮大。
究其原因是同治年间天灾人祸不断,民族冲突加深,有意识的结伙自保,已经是整个西北地方的基层社会的现实问题。
当时安化县把总王蔼臣看到董福祥影响力不断扩大,心里惧之,遂以莫许有罪名将其逮捕,押在囚笼中施以沸水烫顶之刑。
此时的清政府内忧外乱不断,明显无法有效维护社会秩序,腐败的统治造就了各地的民乱,实则是民众难以为生,所以才暴乱不断。
各地官员也是鱼肉百姓,和匪徒无一差别,大多遭人恨,因此禁卒同情董福祥,偷偷将其释放。董福祥大难不死,遂重整旗鼓,在安化县发动起义。
同治七年(1868年),经过多年的兼并和发展,董福祥部已经发展为陕甘宁地区最大的武装力量之一,其控制区域南及延安,北达伊克昭盟,东起绥德,西至环县、固原。
号称有30万兵众,董福祥割据一方,并且自封为陕甘自卫总团大元帅,自此他作为义军首领的势力已经达到了巅峰。
所谓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左公的亲征,我敢肯定董福祥就会延续其晚清的混乱足迹,继续做他的义军首领,最终过渡为一个封建军阀。
命运的转折
1869年,湘军将领刘松山任陕西各部清军总指挥,以一点开花,中心突破的战法直接突破董福祥的外围防线,大胜董军于瓦窑堡,同年十二月,董福祥全军投降清军刘松山部。
刘松山从其部选精壮三千余,编为董字三营,董福祥为指挥,领中营,张俊领左营,双良领右营。
同治八年(1869年)12月11日,董福祥在攻打吴忠的战斗中亲身肉搏,虽受伤不下火线,为夺取吴忠立下头功,左公于是同意正式将董字三营编入官军序列,成为刘松山手下的一支劲旅。
关于左公和西北马家军的关系及其董福祥的关系,参考我另一篇文章左宗棠兵败青海马家军,马步芳家族为何依然投诚清廷
至此董福祥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变,他勇猛如虎的风格受到了左部官员的肯定,正式接纳其为湘军的一员,他人生最光彩的一页也从此开始。
此后的他一路追随左公,稳定西北,平乱新疆,“以鲜血染红顶子”这句名言就出自其口,可见其凶悍善战,如此胆色怎么会恐惧于洋人。
回想起他那句“臣无他能,唯能杀外人耳。”至今是震耳发聩,可惜因为时代的原因,无法赠予其民族英雄的称呼。
他一生悍勇,怎么说,就怎么做,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会退缩,光绪二年(1876年),反击阿古柏侵略势力中,刘锦棠(刘松山之子)以董字三营为先锋。
途中,忽然大风骤起,飞沙遮天蔽日,目难以测前方,众军皆不敢前进。唯董字三营不避风沙,冲锋在前,相继克乌鲁木齐和马纳斯城,首战告捷。
其悍勇让人刮目相看,其所统领的回民军也为新疆的收复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这也是河州马家军最辉煌的历史记忆,平叛西北,保护新疆,击败侵略势力。
光绪三年,董福祥又随刘锦棠回师南疆,收复和阗等城,遂被清廷叙头等军功,诏免骑射,赏穿黄马褂,授世袭云骑尉,任阿克苏总兵,驻防哈城。
董福祥在新疆驻守19年,御敌戍边,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整修道路,政绩卓著,赢得朝野赞誉,为稳定祖国的南疆立下了汗马功劳。
左宗棠在平定新疆后,为6名功臣立碑,董福祥是其中之一。史书亦评价其“名重边陲,功留瀚海”,可见对其的认可。
董字营
光绪帝:"他日闻鼙鼓思将帅,舍尔其谁属哉?"
载漪:"汝真好汉,各大帅能尽如尔胆量,洋人不足平矣!"
马元章:"君是丈夫身,位泰山而立;我有英雄泪,向黄河以洒之。"
最有戏剧性的是,后来董福祥奉旨入京,路过泾源,迎接的地方官中竟然有当年的仇人王蔼臣,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头,官至千总,和董福祥有天壤之别,他战战兢兢的站在路旁。
但是,董福祥并没有对其进行惩罚,反而安抚已经吓得够戗的仇人,让他认真报效朝廷。
董福祥笑道:“当日多亏你那开水,否则今时我何能至此?不过,以后对待囚犯不可再如此狠毒,他们的体格如何有某这般强壮呢?”
纵观历史,如董福祥这般的人少之又少,为寇能制霸一方,为官则平叛一方,天生的乱世豪杰,为人知进退,懂大义,所以才能名垂边疆,落笔青史。
本文由80后乡村故事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见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