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宁这片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区之中,每一片土地都贮藏着历史的密码,虹桥也不例外。她是上海发展的生动注脚,从过去的江南水乡,到如今的国际枢纽,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在这个春节,区融媒体中心携手区档案馆,推出“溯源虹桥”系列报道。


说起上海鼎鼎大名的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简称“虹桥国际机场”),读者们一定不会陌生。与此相关的还有虹桥路、虹桥开发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地域包括长宁、闵行、嘉定、青浦、松江5区相交的一二百平方公里的范围里,随处可见以“虹桥”命名的地名、机构、设施等,“虹桥”已经成为上海西部地区一个如雷贯耳的地标性概念。

顾名思义,“虹桥”的意思是“长桥如虹”,那么,这个名字是如何起源的呢?与“虹桥”相关的一系列地名,又是怎样形成、发展、变化的呢?想要彻底厘清“虹桥”的来龙去脉,就让我们从档案入手,揭开她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上海境域“虹桥”冠名的地标有多处,而与现在上海带有“虹桥”两字的路名、交通设施名、开发区名、建筑物名等一脉相承的当属“虹桥集镇”,其得名显然是源于一座如虹之桥。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座大桥,如彩虹般横跨汴河两岸,通过这幅图描绘的古代百姓生活,我们就能体会到桥在古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介绍“虹桥”地名的发展变迁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探究这座“虹桥”的历史。


“虹桥”作为桥梁的名称,首见于明万历《上海县志·图》(1586―1588年纂修)中,标跨蒲汇塘(今虹梅蒲汇塘桥往西约200米处,位于松江府治至上海县的重要水道上),此县志卷五乡镇诸桥目中,又记虹桥在二十八保。该桥原名望云桥,是一座木桥,传说每当夏季雷雨过后,站在桥头眺望,西边天穹常见彩虹贯空,气象万千,久而久之,就被乡人叫做虹桥,后世把这一地也命名为“虹桥”,可以说是以桥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而形成的区域。

经过考证更早的档案和历史文献后发现,通说之前“虹桥”地名早已存在,如唐天宝十年(751),华亭县立,该地当时属华亭县之高昌乡。北宋咸平三年(1000)在蒲汇塘北、东上澳塘西敕建安国讲寺,寺基百余亩,寺宇十余进,香火鼎盛,与龙华寺、宁国寺遥遥相望,为江南名刹,地以桥名,此桥即为“虹桥”。明弘治(1488―1505)《上海县志》就记载上海县有“虹桥”的地方。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建立上海县,“虹桥”这个地方赫然在内。到明正德年间(1506―1521),蒲汇塘两岸、顾家弄(今虹梅路)两侧逐渐形成集市,就以“虹桥”2字命名为虹桥集镇。可见,“虹桥”地名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从各个时期的档案材料中不难发现,虹桥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而是有着更悠久的历史。


未完待续


区档案馆出版的书籍《“虹桥”的前世今生》,挖掘珍贵档案,打开虹桥记忆之门,让新老长宁人深入了解她的前世今生,在一场跨越时空的人文之旅中,对脚下这片土地多一份热爱与眷恋。


资料来源于区档案馆

编辑:孔建宏、竺嘉茹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