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爸,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你!"一个夏夜,罗娟把烧焦的录取通知书碎片摔在父亲面前。十八岁的她带着满腔愤怒离开了家,从此再无音讯。
八后,当她站在父亲的灵堂前,从一个破旧皮箱中翻出那些发黄的存折时,才明白父亲当年沉默背后的深意。
01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叫罗娟的女孩,从小就知道自己与众不同。
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出众的天赋,而是因为在这个重男轻女的村子里,她是唯一一个被父母送去读书的女孩。
这个山村有多偏僻?每天清晨四点,当城里人还在睡梦中时,山里的孩子们就要摸黑起床,背着书包走崎岖的山路。
山路蜿蜒曲折,一走就是四个小时。放学后,又要走四个小时才能回家,等到家时,天已经完全黑了。
对这些山里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书包,不是课本,而是一双结实的鞋子。因为每隔几天,山路就会磨破一双鞋。
村里适龄上学的孩子有二十多个,但真正走进校门的只有十个。
这十个孩子中,九个是男孩,只有罗娟一个女孩。在村民们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女孩迟早是别人家的人,不如留在家里干活。"
每当学校老师千里迢迢来到山村,劝说家长们送女儿去上学时,总会得到同样的回答:"读书?家里的活谁来干?猪要喂,鸡要养,饭要煮,这些不都是她们该做的事吗?"在这些贫困的家庭眼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重要的劳动力,送女儿去读书就意味着少了一个帮手。
但罗娟的父亲罗生不这样想。这个身高只有一米六出头的男人,虽然比妻子还要矮一些,却有着惊人的力气。
他能独自扛起沉重的木料,能在地里挥锄头干上一整天。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与村里人完全不同的想法。
"爸爸,你为什么要送我去上学呢?"有一天放学回来,看着忙碌的父母,罗娟忍不住问道。
罗生放下手中的农具,摸了摸女儿的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难得的柔和:"因为你奶奶以前读过书。她说过,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有读书的机会。只有读书,才能走出这座山,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罗娟和弟弟罗军在学校里都很优秀,两人虽然相差一个年级,却都是班里的第一名。
每当听到孩子们的好成绩,罗生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你们放心读书,爸爸一定会供你们上学。等你们考上大学,爸爸的付出就都值得了。"
在这样温暖的环境中,罗娟和弟弟健康成长。虽然家里有儿子,但父母从不偏心,对姐弟俩一视同仁。
所有的东西都是平均分配,连零食都要掰成一模一样的两半。
02
转眼间,姐弟俩都上了高中。没有了义务教育的政策保护,每学期的学费要上千元。
两个孩子的学费加起来就要两千多,再加上生活费,给本就贫困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罗生从未在孩子们面前提起这些困难。
终于,罗娟迎来了高考。她废寝忘食地复习,把所有知识点都烙印在脑海里。走进考场的那一刻,她的心反而平静了下来。考完试后,她和同学核对答案,估算自己能上重点大学,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
让她意外的是,一向疼爱她的父亲,这次却没有露出往常那样欣慰的笑容。罗娟虽然有些失落,但并没有多想。
她哪里知道,这平静的表面下,正酝酿着一个将改变她命运的重大抉择......
"妈,爸这是怎么了?"罗娟悄悄拉着母亲的衣角问道。她从未见过父亲这样的反应,心里既困惑又害怕。
母亲没有说话,只是叹了叹气
几天后,村里其他考上大学的同学陆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罗娟每天都站在村口等邮递员,目送他走遍每家每户,但始终等不到那个期待的红色信封。每天傍晚,她都会失望地回家,却依然期待着明天的好消息。
直到那个改变一切的傍晚。夕阳的余晖染红了整个山村,罗娟在后院劈柴时,无意中发现了一片烧焦的红纸。
她的心猛地揪紧了——那是一个红色信封的残片,上面隐约可见"录取通知书"几个字。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她颤抖的手捡起那片纸,仿佛捡起了一个可怕的真相。
"爸!"罗娟冲进堂屋,将那片烧焦的纸扔在地上,"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