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晨,微风拂过大觉寺的钟楼,钟声回荡在群山之间。九十二岁的广钦老和尚安卧在木板床上,弟子们围坐在旁,为他念诵佛号。

他的呼吸渐渐平缓,仿佛整个人已经融入了清晨的寂静。然而,就在这一片安宁中,他突然睁开眼睛,声音微弱却清晰地说道:“阿弥陀佛,我的父母来接我了。”



一、

这句话犹如惊雷,让众弟子面面相觑。一名年轻弟子忍不住低声问旁边的住持:“师父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产生了幻觉?”住持却神情肃然,摇头说道:“不是幻觉,这是阴阳两界的显现。

“阴阳两界的显现?”年轻弟子的脸上写满疑惑。生与死、阳与阴,这一切似乎从未有过真正的交集。而在佛教的教义中,亡者接引、阴阳相连,真的存在吗?

弟子的心中浮现了太多的问题,但这一刻,没有人敢打断广钦老和尚。他的面容平静如水,仿佛正注视着什么奇妙的景象,目光透过房间的屋顶,越过山峦,直达彼岸。

“临终见到亡亲,不是幻觉。”老和尚的声音缓缓传出,“这是真实的显现,是因果的显现。”他的话语似乎并不是在解释,而是道出了一个他深信不疑的真理。

弟子们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他的每一个字。然而,这些话却让他们的内心更加疑惑: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吗?为何还会有亡亲出现?那些亲人,是幻象,还是从另一界显现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广钦老和尚的生平经历和对生死的独特理解中。

广钦老和尚的一生,如同一盏明灯,为无数人点亮了前行的道路。他自20岁剃度出家,几十年如一日地精修佛法。

在山中闭关时,他独自一人住在简陋的茅棚里,忍受着严寒酷暑,默默诵经。他从不追求声名和地位,甚至拒绝接受香火供奉,只以清水和野菜度日。

一次,他的弟子忍不住问:“师父,您如此清苦,为的是什么?”老和尚回答道:“为了看清生死的真相。”

正因为对生死真相的追求,他不仅精通经教,还在修行中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神通”。据传,他曾准确预知一位信徒的命终时间,也曾在梦中指导迷路的亡者。

这些事情虽然让弟子们敬佩不已,但老和尚却始终淡然,并多次叮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从不夸耀这些神通,而是强调修行的核心在于觉悟与放下。

然而,临终时的这番言语却让弟子们的内心泛起了波澜。平日里,老和尚对“生死”一词避而不谈,而如今,他竟然亲口提到亡亲显现,这是否意味着,他在圆寂前目睹了生死之间的秘密?

就在弟子们思索时,老和尚微闭的双眼忽然再次睁开。他望着虚空,语气中多了一丝温和的坚定:“阴阳两界,就如一张纸的两面,看似分隔,其实从未远离。那些临终显现的亡亲,多因未了的因缘。他们的出现,不是幻觉,而是因果的显现,是来接引你走向另一段旅程。”



弟子们听得如坠云雾,纷纷向住持投去求解的目光。住持轻声说道:“佛陀曾经开示,生死如同昼夜交替,虽看似隔绝,但彼此循环。亡亲显现,并不是因为他们在等待,而是因为我们的心还留存着对他们的执念。只有彻底放下,才能真正超越生死。”

二、

听到这里,一名年长的弟子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事。他忍不住站出来说道:“师父曾经开示过一位老婆婆,她的丈夫多年前去世,但她每晚都梦见他在哭泣。后来,师父告诉她,这是因为婆婆心中放不下对丈夫的愧疚,才让亡者与她之间形成了因果的牵连。”

这名弟子继续说道:

“师父教她每日念佛回向,并发愿化解彼此的执念。数月后,婆婆再也没有梦见丈夫,她的心也安定了下来。或许,临终之时,亡亲的显现,也是类似的因果牵连。”

众弟子听罢,似乎渐渐明白了些什么。然而,广钦老和尚最后那句“临终见到亡亲,不是幻觉”,深深埋在他们心中。

房间里,弟子们的佛号声回荡着,然而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疑问。广钦老和尚为何如此笃定“亡亲接引”不是幻觉?

他的语气中透露出的从容和平静,仿佛他正在亲眼目睹另一种世界的存在。这让弟子们既敬畏又不解。

年轻弟子终于忍不住开口,问住持:“师父为何要提到阴阳两界?亡者真的会在临终显现吗?这难道是修行时心念的投影?”他的声音压得极低,却掩盖不住急切的好奇。

住持没有立刻回答,只是低头轻轻念了声佛号,目光深远。他开口说道:“师父曾经讲过,一个人临终时,生前的业力会显现成各种境象,亡亲的出现便是其中一种。这些景象既是因缘,也是解脱的契机。但究竟是幻象,还是实相,这需要超越凡俗的眼光去看待。”

众人听得云里雾里,正要追问,广钦老和尚再次睁开了眼睛,他的声音缓慢却清晰,广钦老和尚的一句话,就让众位弟子明白了生死的意义,也明白了为何临终能见到亡亲、也给我们普通人见到已故之人一个方法。广钦老和尚缓慢地说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