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一位年轻的画家,曾经满怀热情地描绘着自己的未来。他的画作色彩斑斓,构图大胆,被誉为“新一代的艺术天才”。然而,他却在一次全国大赛中失利,从此陷入了低谷。

他每天都盯着那幅被评委批评的画作,越看越觉得愤怒。“这些人根本不懂艺术!”他咬牙切齿地对朋友抱怨,“如果他们能看到我作品的意义,我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



一、

他的朋友轻声劝道:

“或许是时候放下过去了。执着于他们的评价,只会让你越陷越深。”

画家冷笑:“放下?这怎么可能!如果我不能证明自己,我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从那天起,他变得越来越焦虑。夜晚失眠,白天发呆,连画笔都不愿再碰。朋友们渐渐远离他,他却固执地坚信:“只有成功,才能让我摆脱这种痛苦。”可他的痛苦并未因此消失,反而如毒瘾般越发蚕食他的内心。

在佛经中有一句话:“执着如锁,锁住自由心。”年轻画家的故事,正是这种执念的典型写照。很多人在追求成功、爱情或幸福时,常常会在不经意间被“执念”绑架。他们以为,这些目标是人生的解药,却没意识到,这些目标同时也是束缚他们的毒药。

执念的根源在哪里?佛教认为,所有执念都源于“无明”,即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人们对某种结果的贪恋,使他们误以为只有获得目标,才能带来幸福,只有摆脱痛苦,才能获得安宁。可事实上,执念带来的不是自由,而是无休止的折磨。

正如佛陀所言:“未觉醒之人,犹如黑暗中行走者,不知何谓真实。”画家的痛苦并不是因为比赛的失败,而是因为他将自我价值全盘托付给了他人的评价。当他的内心被外界的标准控制,他就丧失了真正的自由。



有一天,画家在街头遇到一位流浪僧。那僧人衣衫褴褛,却双目清澈,满面祥和。画家出于好奇,上前问道:“你什么都没有,难道不会感到痛苦吗?”

僧人微微一笑:“我拥有的,远比你看到的多得多。”

画家不解,追问:“可你没有家,没有钱,连吃饭都要靠别人施舍,这怎么能说拥有更多呢?”

僧人看着他,轻声道:

“痛苦和快乐,皆源于心。你以为的拥有,不过是束缚。你以为的失去,其实是解脱。”

这句话如雷击般震撼了画家的内心。他开始思考:“难道我的痛苦,真的是因为执念太深?”他回到家,将那幅“失败的画”从墙上取下,闭上眼睛,尝试第一次不去评判它。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一束光穿透了心中的迷雾。

二、

从那天起,画家开始寻找答案。他翻阅经书,参加禅修,甚至去山中隐居数月。但每当有人问他:“你找到觉醒的路了吗?”

他总是摇头。每一次的思考,都让他更加疑惑:究竟什么是开悟?如果觉醒真的能够解决痛苦,为什么它离我总是如此遥远?

这些问题像谜团一样困扰着他,直到有一天,他读到这样一句话:“未觉醒者,为痛苦所困。觉醒之人,看见痛苦之源。”他终于明白,觉醒并非要逃离痛苦,而是从痛苦中看见它的真相。

有一天,画家决定参加一个禅修闭关,试图在冥想中寻找答案。七天的时间里,他被要求绝对沉默,每天只打坐、观呼吸、观察内心的变化。



一开始,他以为这是一件简单的事,但第一天,他的身体就开始抗议——双腿发麻,背部酸痛,甚至头脑也变得嘈杂无比。

“我为什么要遭受这些?”画家开始怀疑,这样的修行是否毫无意义。

但第三天时,他的内心深处忽然浮现一个念头:

“这些痛苦是真实的吗?还是我自己创造的?”

他开始仔细观察腿部的疼痛,尝试不去评判,而只是感受它的存在。奇怪的是,他越是观察,痛苦越像一层薄雾,逐渐散开。他惊讶地发现,最让他难受的,并不是疼痛本身,而是他对疼痛的抗拒。

画家从禅修中归来,内心平静了许多。他开始重新画画,不再关心他人的评价,而是用画笔表达内心的情感。然而,他仍然有一个疑问没有解开——“如果我真的开悟,我会看到什么?我会变得和从前有多不同?”

他决定亲自寻找答案,去拜访那些被称为“觉者”的人,去问他们一个问题:“开悟后,世界真的变了吗?”

画家带着满腹疑问,踏上了追寻觉者的旅途。他来到一座深山中的寺庙,听说这里住着一位早已开悟的老僧,能够回答所有关于人生的疑问。

见到老僧时,他几乎脱口而出:

“开悟后,世界真的会变得不同吗?那些痛苦和执念真的会消失吗?”

而老僧的一句话,就让他明白了开悟到底有什么作用,也让我们明白了,开悟之后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老僧坐在树下,阳光透过枝叶洒在他的脸上,平静地说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