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刘记家常菜”在街角已经开了五年。

主人刘师傅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午餐三年,从无间断。

“老刘,想不到这世上还有你这样的好人!”老赵常这样说。

这次女儿婚礼,是刘师傅第一次休息。

他将写着“家有喜事,休息三天”的牌子挂在店门口。

“老刘,什么大喜事啊,能让你舍得关店?”隔壁水果店的王老板调侃着。

“闺女结婚了,你说是不是大喜事啊。”

老张一听,连忙恭喜,“诶哟,恭喜恭喜啊,这确实是天大的喜事呀。”

刘师傅笑呵呵地将“刘记家常菜”的大门锁上后,就去了女儿家。

等第四天清晨,刘师傅推开店门,眼前的狼藉让他呆立当场。

墙上刺眼的红漆写着:倒闭!

刘师傅看着这满地狼藉,顿时感觉欲哭无泪,“老天啊,我这到底是得罪了谁啊!”



01

刘师傅出生在南方一个小县城,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做菜。

他的父亲是县城有名的厨子,手艺精湛,在当地一家老字号饭店掌勺四十余年。

刘师傅五岁时就开始在厨房里打转,帮父亲择菜洗菜。

灶台太高,他就踩着小板凳,眼睛刚好能看到锅里的动静。

那些翻炒的声音,火舌跳动的热度,食材在油温里变化的气味,深深刻进了他的记忆里。

“爸,我什么时候能像您一样煮一手好菜?”小刘师傅仰着头问。

父亲摸摸他的头,“心诚则灵,记住,做菜和做人一样,都要用心。”

十二岁那年,父亲让他独自完成了一道红烧肉。

那是他第一次掌勺,紧张得手心冒汗。

父亲站在一旁,不时提点几句。

当香气四溢的红烧肉端上桌,全家人都竖起大拇指。

刘师傅至今记得父亲眼中的那份骄傲。

“这孩子有天分,以后一定能超过我。”父亲对邻居夸道。

十七岁那年,刘师傅已能独当一面,在父亲的老字号帮厨,手艺得到食客们的一致好评。

他烧的东坡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他炒的时令蔬菜,翠绿爽口,鲜香四溢。

师父告诉他,“做菜就像画画,讲究色香味形俱全。色彩要诱人,香气要扑鼻,味道要鲜美,形态要雅致。”

这句话,刘师傅牢牢记在心中,成了他一生的烹饪准则。

十九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给他留下的是满满一箱手写的菜谱和无尽的思念。

刘师傅将这些菜谱视若珍宝,夜深人静时,常常翻阅,仿佛能从纸上的油渍和字迹中感受到父亲的存在。

二十岁那年,为了更好地发展,刘师傅离开小县城,到省城最大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应聘厨师。

面试那天,他穿着唯一一套体面的衣服,手里捧着父亲的菜谱,忐忑不安地等待。

主厨是个严厉的中年人,眼睛锐利如鹰。

他让刘师傅当场做一道清蒸鱼。

刘师傅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操作,每一个步骤都如临大敌。



当鱼肉鲜嫩,鱼皮完整,鱼汤清澈的成品端上来时,主厨尝了一口,神情有了细微的变化。

“年轻人,你有没有听说过'火候三分钟,味道差千里'这句话?”主厨问。

刘师傅点点头,“师父常说这句话。火候太过,食材老了;火候不及,食材生了。要掌握好那个临界点。”

主厨点点头,“明天就来上班吧。”

就这样,刘师傅开始了在大酒店的厨师生涯。

他勤勤恳恳,从最基础的洗菜、切菜做起。

白天在厨房里忙碌,晚上回到出租屋,还要复习父亲的菜谱,思考改进的方法。

他的手上常年带着刀伤和烫伤,指尖上的纹路都被磨平了,但他乐在其中。

酒店的厨房里有几十号人,每个人负责不同的工序。

刘师傅从切配师傅做起,一刀下去,胡萝卜片薄如蝉翼,透光可见人影;黄瓜丝细如发丝,均匀一致;鱼肉片漂亮的片状,厚薄均匀。

这份认真和专注,很快得到了主厨的赏识。

02

半年后,刘师傅被调到热菜部,正式走上了烹饪岗位。

从最简单的家常菜做起,逐渐接触到复杂的宴席菜。

每一道菜,他都反复练习,直到完美。

就在这家酒店,他遇到了自己的妻子。

她叫林小芳,在前台工作,是个温柔体贴的姑娘。

那天,刘师傅在员工食堂吃饭,不小心把汤汁溅到了隔壁桌林小芳的衣服上。

“对不起!对不起!”刘师傅手忙脚乱地道歉,拿出自己的手帕想帮她擦拭,又怕冒犯,手停在半空。

林小芳看着他紧张的样子,忍不住笑了,“没关系,洗洗就好了。”

“我、我是新来的厨师,叫刘明。”刘师傅结结巴巴地自我介绍。

“我知道你,”林小芳微笑道,“你做的红烧肉特别好吃,我每次打饭都多要一点。”

刘师傅的脸一下子红了。

就是这样,他们开始了交往。

两个月后,他鼓起勇气向林小芳表白;半年后,他们决定结婚。



婚礼很简单,在酒店的员工餐厅里举行。

刘师傅亲自下厨,做了一桌拿手好菜。

同事们都说,从没吃过这么香的婚宴。

婚后,他们租了一套小房子,生活虽然简朴,但充满了温馨。

刘师傅每天早出晚归,努力工作,希望有一天能够改善生活。

林小芳也很勤劳,下班后还会接一些手工活做,贴补家用。

他们结婚后不久,便有了女儿刘雨琪。

刘雨琪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刘师傅下班后,总会急匆匆赶回家,逗女儿开心。

看着刘雨琪咯咯笑的样子,他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随着经验的积累,刘师傅在酒店里的地位逐渐提高,从普通厨师晋升为小组长,再到副主厨。

他的薪水也随之增长,家庭条件慢慢好转,他们搬进了一套稍大一点的房子。

但工作忙碌的代价是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

尤其是节假日和周末,酒店最忙,刘师傅几乎见不到太阳。

刘雨琪渐渐长大,开始念小学,每当有家长会,刘师傅总是抽不出时间参加。

“爸,你什么时候才能陪我多玩一会儿?”刘雨琪经常这样问,眼中透着失落。

刘师傅蹲下来,摸摸她的头,“等爸爸有了自己的饭馆,就能天天陪你了。”

这个承诺,刘师傅记了很多年。

他开始攒钱,希望有一天能开一家自己的小饭馆,既能施展厨艺,又能掌控自己的时间。

刘雨琪上初中那年,林小芳查出患有甲状腺疾病,需要长期治疗。

医药费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刘师傅的积蓄几乎花光。

为了多赚钱,他开始在酒店之外接私活,周末到有钱人家里做宴席。

他的手艺很好,口碑越来越响,私活也越来越多。

这段时间,刘师傅几乎没有休息日。

天不亮出门,深夜才回。

他的手上增添了更多的伤痕,眼角的皱纹也深了。

林小芳心疼他,常劝他少接一些活,但刘师傅总说,“现在苦一点,将来才能好。”

就这样熬过了三年,林小芳的病情稳定了,家里又有了一些积蓄。



刘雨琪考上了省城重点高中,刘师傅悬着的心稍微放下了一些。

但好景不长,四十五岁那年,酒店换了老板。

新老板是个年轻人,想要改革创新,引进新式菜品。

他从外地带来一批年轻厨师,开始裁减原有的厨师队伍。

刘师傅因为坚持传统做法,与新主厨理念不合,最终被迫离职。

03

离开了工作了二十多年的酒店,刘师傅心里五味杂陈。

他拿着不多的积蓄和一笔遣散费,决定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饭馆。

经过多方考察,他在城乡结合部租了一间小店面。

这里的租金便宜,又有不少工厂和居民区,客源有保障。

刘师傅亲自设计装修,简单但很干净。

墙上挂着几幅字画,是他在旧货市场淘来的。

最显眼的位置,放着父亲的照片和那箱已经泛黄的菜谱。

刘师傅取了个简单的店名:刘记家常菜。

他希望做最朴实的家常菜,让食客们吃到家的味道。

林小芳全力支持丈夫的决定,辞去工作,和他一起经营饭馆。

她负责前台接待和收银,刘师傅主内,专心做菜。

夫妻齐心,各司其职。

小饭馆开业的第一天,林小芳特意穿了一件红色上衣,象征红红火火。

她在门口摆了一束鲜花,又贴了几个“开业大吉”的红纸。

但一整天,只有零星几桌客人,大多是附近的居民,冲着“新店开业”的招牌来尝鲜。

晚上结账时,收入远远低于预期。

林小芳有些担忧,但刘师傅并不气馁。

“开店第一天,本来就不会有多少人。慢慢来,总会好起来的。”刘师傅安慰妻子,也是在安慰自己。

接下来的日子,客人确实慢慢多了起来。



刘师傅的手艺很有保证,食材新鲜,价格实惠,每一道菜都用心烹制。

客人们吃了一次,便会带朋友再来。

“师傅,这个红烧肉做得真不错,比那些大饭店的还香!”一位客人竖起大拇指。

刘师傅笑了,“家常菜嘛,就得有家的味道。”

就这样,凭着过硬的手艺和实惠的价格,刘记家常菜在当地渐渐有了些名气。

虽然称不上生意兴隆,但也能维持生计,并有一些积蓄。

刘雨琪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外企找到工作,薪水不错。

周末有空,就会回来帮忙。

看着女儿利落地招呼客人,刘师傅心里满是欣慰。

刘雨琪也会帮父母出谋划策,建议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做宣传,增加知名度。

她帮父亲拍了几张特色菜的照片,放在网上,引来不少年轻客人。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流淌,直到那个特别冷的冬天。

那是一个寒流肆虐的日子,北风呼啸,气温骤降到零下。

街上行人寥寥,小饭馆的生意也很冷清。

中午时分,刘师傅站在店门口活动筋骨,看到几位环卫工人蹲在路边,从饭盒里扒着冷饭。

他们穿着橙色的工作服,手套摘下来放在一旁。

手冻得通红,呵着气,吃一口饭,搓一下手。

冷风吹来,饭刚进嘴里就凉了。

刘师傅看着他们,想起小时候父亲在寒冬里给自己盛热汤的场景。

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刘师傅走过去,真诚地邀请:“大哥,你们几个进来吃吧,我请客。”

几位环卫工人互相看了看,有些犹豫。

他们的工作服上沾着尘土,手上还有清扫垃圾的痕迹。

其中一个瘦高个子的工人婉拒道:“不用了,师傅,我们习惯了在外面吃。”

“别客气,就当给我捧场。这天气,吃口热饭暖暖身子。我店里又没别的客人,你们进来吧。”刘师傅再次相邀。

看到刘师傅诚恳的目光,环卫工人们最终点头同意。

他们小心翼翼地跟着刘师傅进了店,在最角落的位置坐下,生怕弄脏了什么。



林小芳拿来热毛巾,让他们先擦擦手。

刘师傅亲自下厨,做了几个家常小炒:青椒土豆丝,炒鸡蛋,小炒肉,又蒸了一锅米饭。

菜香味飘出来,环卫工人们不好意思地咽了咽口水。

“来,趁热吃。”刘师傅将菜一一端上桌,又给每人倒了杯热茶。

环卫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夹菜,生怕掉了菜渣。

第一口下去,他们的眼睛都亮了。

“师傅,这也太好吃了!”一位年长的环卫工人放下筷子,满脸感激。

“老赵,我看你年纪比我大,别叫我师傅了,叫我老刘就行。”刘师傅给他们添饭,言语间透着真诚的友善。

04

老赵今年五十八岁,是环卫队的老队长。

他从三十岁开始做环卫工作,已经干了近三十年。

岁月的痕迹爬满他的脸,眼角布满皱纹,但眼神却很清澈。

“老刘,你这手艺真不错,这么好的饭馆,咋没什么客人呢?”老赵边吃边问。

刘师傅笑笑,“冬天嘛,本来就少。再说了,我这店开在这里,位置不算好。”

“可我看你这菜做得这么好,味道比那些大饭店还正宗。”另一位环卫工人插嘴道。

吃完饭,老赵掏出钱包,准备结账。

刘师傅摆摆手,“今天我请客,别跟我客气。”

老赵推辞:“这怎么行,我们五个人吃了这么多菜,不能让你破费。”

刘师傅坚持:“真的,这顿饭算我交你们这些朋友。以后有空常来,我给你们打折。”

老赵不好意思地笑了,“老刘啊,你这人真好。改天我请你喝酒。”

送走他们,刘师傅站在门口,望着他们远去的身影,陷入沉思。

那顿饭后,他辗转反侧了一整夜,第二天早上,刘师傅对妻子宣布了一个决定:为附近负责街区清洁的环卫工人提供免费午餐。

“你疯了吗?我们自己都赚不了几个钱!”林小芳听到这个决定后,大声反对。

“你没看到他们吃饭的样子吗?大冬天的,蹲在路边吃冷饭。”

刘师傅回想起环卫工人们搓着冻红的手,往嘴里扒冷饭的画面,“我们虽然不富裕,但至少能吃上热乎饭。帮他们一把,也花不了多少钱。”



“那也不能天天请啊,一个月请一次就不错了。”林小芳还是不同意。

刘师傅坚持己见:“他们每天那么辛苦,工资又低,能帮就帮一把。”

“你想过没有,一天十几个人,一个月下来得多少钱?我们本来就入不敷出...”林小芳越说越激动。

刘师傅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小芳,记得咱们最困难的时候吗?那会儿你病了,我们交不起医药费,是邻居们你十块我二十地帮衬,咱们才挺过来。人这一辈子,总有困难的时候,能帮就帮一把。”

林小芳叹了口气,知道劝不动他,只好默认了这个决定。

“那好吧,但别太铺张,就做些简单的家常菜就行。”

第二天中午,老赵带着几位环卫工人来到店里,刘师傅热情地招待他们。

老赵纳闷道:“老刘,昨天不是说好了今天我请你喝酒吗?怎么又来你这里了?”

刘师傅笑着说:“喝酒改天再说。今天我有个提议,想请你们帮个忙。”

“什么忙?尽管说。”老赵好奇地问。

刘师傅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每天中午,环卫工人可以来店里吃午饭,免费。

听完,环卫工人们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老刘,这不好吧,天天来吃你的,我们工资也不高,但总不能白吃啊。”

老赵有些不安,其他人也纷纷点头。

刘师傅拍拍老赵的肩膀,“这样,你们谁有空,帮我打扫下店铺周围就行,别的不用管。其实,我开这个店,不就是为了把我的手艺分享给更多人吗?你们能吃上我做的饭,是我的荣幸。”

环卫工人们眼睛一亮,纷纷表示这个主意好。

“那好,以后我们负责打扫你店铺外面的卫生,保证干干净净的!”老赵拍着胸脯保证。

就这样,形成了一种默契:每天中午,十几位环卫工人轮流来吃饭,他们也会主动帮忙打扫店铺周边环境。

05

这个消息很快在环卫工人之间传开了。

他们都知道,在城乡结合部有一家小饭馆,老板是个好人,中午提供免费午餐。

但刘师傅有个规矩:只对环卫工人免费,其他人该收费还是收费。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师傅的善举在社区里传开了。

有人称赞他乐于助人,也有人嘲笑他“傻人做傻事”。

“老刘,你这不是亏本生意吗?”隔壁水果店的王老板问他。

刘师傅笑笑,“做人嘛,总要对得起自己的心。”

王老板摇摇头,“现在这社会,有几个人会感恩?小心被人当冤大头。”

刘师傅不以为意,依然我行我素。

林小芳一开始也有微词,担心这样下去会入不敷出。

但随着时间推移,她发现环卫工人们确实很感恩,不仅帮忙打扫卫生,有时还会帮着招呼客人,看店。

久而久之,她也开始接受这个决定。

“老刘,你这个人啊,就是太心软。”林小芳常这样说,但语气中已经带着几分欣赏。

这一请,就是三年。

三年里,风雨无阻,刘师傅从未间断过对环卫工人的免费午餐。



即使是生意最差的日子,即使是自己生病的时候,他都坚持为环卫工人准备热腾腾的午饭。

老赵和刘师傅成了忘年交,经常一起喝茶聊天。

老赵告诉他许多环卫工人的故事,有的为了供孩子上学,有的为了赡养老人,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不容易的生活。

“你看那个小李,今年才二十八岁,老家在山区。他爸妈都是农民,家里还有个读高中的弟弟。他每个月省吃俭用,把一半工资寄回家。”老赵指着一个年轻环卫工人说。

“那个戴眼镜的是老张,以前是个中学老师,因为学校裁员失去工作。他孩子今年上大学,学费压力大,只好出来做环卫工。”

听着这些故事,刘师傅更加确信自己做的事是对的。

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这些辛苦的人提供一点温暖和帮助。

有时候,环卫工人会带来一些自家种的蔬菜,或者自家做的咸菜、腊肉,感谢刘师傅的善举。

刘师傅总是欣然接受,并用这些食材做出可口的菜肴,与大家分享。

“老赵,你家这个腊肉真不错,味道很独特。”刘师傅尝着老赵带来的腊肉,赞不绝口。

老赵得意地笑了,“这可是我老家的传统做法,先用盐腌制,再用特制的烟熏。”

这些年,刘记家常菜的生意时好时坏,但刘师傅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食材要新鲜,烹饪要用心,价格要实惠。

他不追求高利润,只希望能让更多人吃到健康美味的家常菜。

与此同时,刘雨琪的爱情也修成正果。

她与男友张明相恋五年,终于决定结婚。

张明是刘雨琪大学同学,现在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收入稳定。

虽然家境一般,但人品很好,刘师傅和林小芳都很满意这门亲事。

“爸,我们打算下个月结婚,你看行吗?”一天晚上,刘雨琪回家吃饭,有些忐忑地问。

刘师傅放下筷子,看了看妻子,又看了看女儿,点点头,“行啊,爸存了些钱,给你办个像样的婚礼。”

“不用太铺张,简简单单就好。”刘雨琪说,“我和张明都不喜欢那种排场大的婚礼。”

刘师傅拍拍女儿的肩膀,“这是你人生大事,爸爸不会亏待你的。办得再简单,也要有该有的仪式感。”

婚礼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刘师傅和林小芳四处奔波,选场地,订酒席,买嫁妆。

刘雨琪周末回来,一家人一起商量细节,气氛其乐融融。

为了能专心准备女儿的婚礼,刘师傅决定关店三天。



这是刘记家常菜开业以来,第一次连续关店这么久。

他提前告知了环卫工人们这个消息。

06

“老刘,恭喜啊!闺女要嫁人了,你可要好好操办!”一听这个消息,老赵代表大家祝贺。

“谢谢大家的理解。婚礼那天,你们几个要来啊,给我捧场。”刘师傅真诚地邀请。

“一定来,一定来!到时候我们穿上最体面的衣服。”老赵点点头,其他环卫工人也纷纷表示一定会去祝贺。

婚礼前一周,刘师傅格外忙碌。

他和妻子采购婚礼用品,布置新房,联系亲友。

刘雨琪也请了几天假,回来帮忙。

婚礼前一天,老赵带着几位环卫工人来到店里,递给刘师傅一个红包。

“老刘,这是我们大家凑的一点心意,给刘雨琪添件嫁妆。”

老赵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些年,你对我们这么好,我们心里都记着呢。虽然钱不多,但是我们的一片心意。”

刘师傅推辞不过,最终收下了这份心意。

打开一看,红包里有两千元钱,虽然不多,但刘师傅知道这对环卫工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想到他们微薄的工资,这份礼物的分量就更重了。

“谢谢大家,真的谢谢大家。”刘师傅哽咽了,眼眶湿润。

老赵拍拍他的肩膀,“别这样,我们都是一家人。”

婚礼当天,阳光明媚,天高云淡,仿佛上天也在祝福这对新人。

刘师傅租了当地一家小饭店的包厢,布置得喜气洋洋。

红色的灯笼高高挂起,“喜”字贴满了墙壁,每张桌子上都摆着鲜花和喜糖。

亲朋好友陆续到场,几位与刘师傅关系好的环卫工人也穿着整齐的衣服前来祝贺。

老赵特意理了头发,穿了一套笔挺的西装,看起来精神焕发。

正午时分,婚礼正式开始。

在喜庆的音乐声中,刘雨琪挽着父亲的手臂,缓缓走向婚礼现场。

她穿着洁白的婚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刘师傅穿着一套崭新的西装,脸上满是骄傲。



当刘雨琪走到张明身边时,刘师傅将女儿的手交给了准女婿,眼中闪烁着泪光。

这一刻,他想起了刘雨琪从牙牙学语到亭亭玉立的每一个瞬间,心中百感交集。

婚礼仪式简单而温馨,新人交换戒指,许下誓言,接受来宾的祝福。

随后,刘雨琪换上了一件红色的旗袍,挽着丈夫的手臂,向每一位来宾敬酒。

当她走到环卫工人们面前时,刘雨琪深深鞠了一躬。

“谢谢叔叔阿姨们这些年对我爸的支持。”刘雨琪真诚地说,“你们的友谊是我们家最宝贵的财富。”

老赵笑着摆摆手,“应该是我们谢谢你爸才对。这么多年,你爸帮了我们多少忙啊。”

“刘雨琪啊,祝你们新婚快乐,早生贵子!”老张举起酒杯,其他环卫工人也纷纷举杯祝福。

婚宴上,觥筹交错,欢声笑语。

刘师傅忙前忙后,脸上的笑容就没停过。

他亲自监督了每一道菜的出品,确保每一位来宾都能吃到最好的食物。

在这一刻,他感到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婚礼结束后,刘师傅又休息了两天,帮着收拾婚礼的后续事宜。

刘雨琪和张明婚后住在城里,离小饭馆有些距离,但他们承诺每周都会回来看望父母。

07

第四天清晨,刘师傅起了个大早,心情愉悦地准备重新开店营业。

他简单吃了点早饭,对林小芳说:“我先去开店,你待会儿拿些新鲜菜来。”

“好,我一会儿就去市场。”林小芳点点头。

刘师傅哼着小曲,拿着钥匙来到店门口。

远远看去,店门似乎开着,他心里一惊,加快了脚步。

“奇怪,我明明锁好门的。”刘师傅喃喃自语,心中涌起不好的预感。

走近一看,刘师傅呆住了!

店门被暴力撬开,门框扭曲变形。

橱窗的玻璃全部碎了,玻璃渣散落一地。

店内一片狼藉,桌椅东倒西歪,有的已经断裂。

厨房更是惨不忍睹,锅碗瓢盆被砸得变了形,调料被倒了一地。

最触目惊心的是墙上用红漆喷着几个大字:“倒闭!”。



刘师傅站在那里,久久说不出话来。

这个小饭馆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和家人赖以生存的依靠,也是他实现梦想的地方。

现在,它被人无情地破坏了。

刘师傅不明白自己得罪了谁,为什么要遭此横祸。

路过的行人看到这一幕,纷纷驻足围观。

“这是怎么了?”

“谁干的?太过分了!”

“刘师傅人这么好,谁会害他?”

议论声此起彼伏,刘师傅茫然地摇摇头,“我也不知道...”

有人小声嘀咕:“会不会是因为他帮助环卫工人的事?有些人看不惯他做好事。”

刘师傅立即报了警。

二十分钟后,两名警察赶到现场,开始勘察,记录损失情况。

一位年长的警察仔细检查了破坏现场,拍了许多照片,询问刘师傅是否与人有过节,或者有什么嫌疑对象。

“刘师傅,我们会调查的,不过这类案件...”年长的警察欲言又止。

刘师傅明白他的意思:此类案件破案难度大,没有监控,没有明确的线索,很难找到肇事者。

警察走后不久,消息传到了环卫站。

老赵闻讯赶来,看到满目狼藉,气得浑身发抖。

“这是谁干的?太没人性了!”老赵咬牙切齿地说,“老刘,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帮你找出凶手!”

几位环卫工人也闻风而来,看到这一幕,都愤怒不已。

他们二话不说,主动帮忙清理现场,扫玻璃,擦地板,搬断裂的桌椅。

林小芳从市场回来,看到这一幕,差点晕过去。

她放下菜篮,扑到刘师傅怀里,失声痛哭。

“这可怎么办啊?我们的店...”林小芳哭得泣不成声。

刘师傅拍拍妻子的背,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别哭,会有办法的。”



老赵看到这一幕,心疼不已,“嫂子,别难过,我们都会帮忙的。”

刘师傅坐在店门口的台阶上,陷入沉思。

他仔细回想自己可能得罪的人,但都没有足够的理由造成这样的报复。

他一向为人和善,生意做得也很正派,从不缺斤少两,更不会偷工减料。

为什么会有人这样恨他,要把店铺砸成这样?

正当大家清理到一半时,刘雨琪和丈夫也赶来了。

他们收到林小芳的电话后,立即请了假赶过来。

“爸!这是怎么回事?”刘雨琪看到一片狼藉,急切地问。

她的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哭过。

刘师傅摇摇头,“不知道,来开店时就这样了。”

张明环顾四周,眉头紧锁,“这不是普通的打砸,是有预谋的,目的性很强。”

他曾在公安局实习过,对这类案件有一定了解。

刘雨琪和丈夫立即加入清理队伍。

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清理碎玻璃,有的擦拭墙壁上的涂鸦,有的整理被砸坏的桌椅。

虽然场面一片混乱,但大家齐心协力,还是逐渐恢复了一些秩序。

08

这时,刘雨琪突然大喊一声,“爸,这有个戒指!”

刘师傅赶紧过来,他接过刘雨琪手中的戒指仔细端详,那是一枚金戒指,做工精美,戒面镶嵌着一颗小钻石。

“这戒指...怎么那么眼熟?”刘师傅嘴里嘀咕着,这戒指他好像在哪见过。

刘雨琪在一旁小声地问着,“爸,这戒指你见过吗?”

刘师傅还在细细回想中,当他抬眼对上女儿的眼神后,他突然眉头紧锁,激动地说,“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