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六月的北京,闷热潮湿。一位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云南农妇站在大院门口,紧牵着一个十岁的男孩,神情疲惫却坚定。
「我找王建国,他是我丈夫。」她对门卫说道。
门卫眉头微皱,拿起了电话。
几分钟后,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军医匆匆赶来,听到这个名字后,他的表情瞬间凝固,眼中闪过一丝不可思议的光芒。
01
1968年的深秋,云南边境的傣族村寨迎来了一批知青。
寨子口的老榕树下,村长王老爹挥动着烟斗,向围拢的村民们介绍这些从北京来的年轻人。
「他们是来支援边疆建设的知识青年,各个都有真本事!」王老爹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高声说着,目光扫过十几个风尘仆仆的城里人。
杨翠萍站在人群中,好奇地打量着这群陌生人。她今年刚满十九岁,是寨子里唯一会说流利汉语的姑娘,父亲是村里的赤脚医生。
在人群中,一个高高瘦瘦的年轻人引起了她的注意。那人皮肤白皙,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站姿挺拔,目光安静而专注,与其他知青的兴奋和忐忑不同,他显得格外沉稳。
「那是王建国,北京医学院的学生,懂医术。」村长向杨翠萍介绍,「你爹是赤脚医生,你又懂傣语和汉语,明天你带他熟悉一下寨子和周围的药材。」
翌日清晨,杨翠萍带着王建国沿着村寨周围的山路行走。晨雾中的边境山林,竹影婆娑,树木葱郁,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
「这里的植物真丰富啊。」王建国停下脚步,指着路边一丛紫色的小花,「这是紫花地丁,可以清热解毒。」
杨翠萍惊讶地看着他:「你认识这种草药?」
「略懂一些。」王建国微笑着俯身采了几株,小心翼翼地放入随身携带的布袋,「在北京,只能在药房见到干燥的标本,哪能看到这样鲜活的药材啊。」
随着交谈,杨翠萍发现这个北京来的知青不仅懂中医,还对少数民族的传统医术很感兴趣。
他询问村里常用的草药,虚心向杨翠萍的父亲学习傣医知识,还主动帮忙整理药材。
不久后,寨子里的老支书得了急性肠胃炎,疼得满地打滚。杨翠萍的父亲不在家,去邻村出诊了。情急之下,村民们想到了那个懂医的知青。
王建国迅速赶到老支书家,仔细诊断后,立刻在村民的帮助下采集了几种草药,煎了一碗黑褐色的汤药。
老支书喝下去不到半小时,痛苦的呻吟渐渐停止,额头的冷汗也退了。
从那以后,王建国在寨子里的地位与日俱增。
他不仅医术高明,还很快学会了简单的傣语,能与不懂汉语的老人交流。村民们遇到病痛,开始主动寻找这个「北京来的小郎中」。
杨翠萍常常被父亲派去协助王建国。两人一起上山采药,一起为村民看病,一起研究傣医与中医的异同。
在朝夕相处中,杨翠萍对这个知识渊博却从不炫耀的知青,心生好感。
有一次,他们去山上采集一种只在峭壁上生长的珍贵药材。王建国不顾危险,攀上陡峭的山崖。就在他即将够到那株药材时,脚下的石块突然松动,整个人向后坠落。
杨翠萍惊恐地尖叫,眼看他就要落入山谷,却见王建国在半空中一个翻身,敏捷地抓住了一旁的藤蔓,稳稳地荡到了安全的地方。
「你......你怎么会这么厉害?」杨翠萍惊魂未定地问。
王建国喘着气,笑了笑:「小时候学过一点武术,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了。」
杨翠萍将信将疑,但更多的是庆幸与钦佩。不知为何,那一刻,她感觉眼前这个人身上似乎隐藏着更多的秘密。
02
雨季来临,边境连绵的阴雨让山体变得松软。一天深夜,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冲垮了寨子边缘的几间竹楼,一家五口被困在半山腰的茅屋里。
村民们纷纷前去救援,但湍急的泥水阻断了上山的路径。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王建国拿起一根长竹竿,不顾众人劝阻,趟过没膝的泥水,找到一条隐蔽的山路,成功救出了那一家人。
回程中,天空突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让山路更加危险。王建国和杨翠萍被迫在一个叫「天眼洞」的山洞中避雨。
「为什么这个山洞叫天眼洞?」王建国好奇地问,借着火把的光亮,他看到洞壁上刻着奇特的图案。
「傣族传说,天上有一颗天眼星,能看透人心,护佑善良的人。」杨翠萍解释道,「这个洞的形状像眼睛,而且从洞口正好能看到天眼星,所以叫天眼洞。」
王建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借着火光,在洞壁的泥土上画了一个奇特的符号:一个圆圈,中间是一个小圆点,周围有七道放射状的线条。
「这是什么?」杨翠萍好奇地问。
「天眼符,」王建国微笑道,「在我们那里,这个符号代表着守护与真相。如果有一天,我不能直接告诉你某些事情,就会用这个符号。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好吗?」
杨翠萍不太明白他的意思,但还是点了点头。那一刻,在雨声和火光中,两颗心悄然靠近。
天亮时,雨停了。两人走出山洞,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雨后的群山云雾缭绕,远处的河流如一条银带蜿蜒,阳光穿透云层,洒下斑驳的光影。
「真美。」王建国轻声感叹,目光中满是陶醉。
回到寨子后,王建国的勇敢和机智传遍了整个村庄。但也有流言四起,说杨翠萍和这个外来的知青在山洞过夜,不成体统。
杨翠萍的父亲听闻此事,脸色阴沉:「闺女,他是城里来的知识分子,总有一天会回北京去,别动真情,伤了自己。」
「爹,建国不是那种人。」杨翠萍低声辩解,「他对傣族医术那么尊重,对村里人那么好......」
「再好也是外人!」父亲叹了口气,「你是我唯一的女儿,我不能看着你将来受苦。」
然而,感情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便再难阻挡其生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建国不仅医术高明,还帮助村民改良了农具,提高了收成。他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渐渐软化了杨翠萍父亲的态度。
1972年冬,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的见证下,王建国和杨翠萍举行了简朴的傣族婚礼。
婚礼上,王建国独自一人,没有任何家人到场。当杨翠萍问起时,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在北京早就没有亲人了。」
看着他眼中一闪而过的落寞,杨翠萍没有再追问,只是紧紧握住了他的手,仿佛在说: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家人。
03
婚后,王建国和杨翠萍在村寨边缘的小山坡上建了一间木楼。虽然简陋,但窗外是连绵的青山和清澈的小溪,屋内充满了新婚夫妻的欢声笑语。
1973年春,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取名王小山,寓意像山一样坚强健康。随着小山的降生,这个小家庭更加完整和幸福。
王建国是个尽职的丈夫和父亲,教杨翠萍认字读书,教小山辨认草药,闲暇时常带着全家去山上采药。
表面上看,这是个平凡而美满的家庭。但随着时间推移,杨翠萍发现丈夫有些异常行为。
每隔一段时间,王建国就会独自消失几天。他总说是去深山里寻找珍稀药材,或者去边境其他村寨出诊。
回来时,他确实会带回一些罕见的草药,但有时也是两手空空。更奇怪的是,这些外出仿佛有某种规律,每次回来后,他都会在深夜写一些密密麻麻的笔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翠萍看到了丈夫的笔记本。那不仅仅是药方,还有地形图、奇怪的标记和一些她不认识的外文。
当她问起时,王建国只是笑着说那是他研究傣医与中医结合的心得。
还有一点让杨翠萍困惑:王建国从不收到或寄出任何信件,也从未有北京的朋友来访。
每当她问起,他总是含糊其辞:「当年一起来的知青们都分散了,联系不上了。」
尽管有这些小小的疑惑,杨翠萍依然深爱着丈夫,相信他有难言之隐。她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个家,用爱温暖丈夫那颗似乎总有些孤独的心。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流淌着,直到1980年初的一天,一位陌生的傣族老人改变了一切。
那天清晨,一位从未见过的老人来到他们家门前,说是路过想讨碗水喝。
杨翠萍热情地招待了他。临走时,老人悄悄塞给王建国一个小竹筒,上面刻着那个熟悉的天眼符号。
王建国看到竹筒时,脸色骤变。他迅速拆开,取出里面卷起的竹简,匆匆浏览几眼后,立刻将其烧成了灰烬。
「怎么了?」杨翠萍担忧地问。
王建国深吸一口气,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边境那边有个村子爆发了瘟疫,请我过去帮忙诊治。可能需要去一段时间。」
「要多久?」杨翠萍心里一沉。
「不会太久,」王建国安慰道,「最多一个月就回来。」
第二天,王建国收拾了简单的行囊和医药箱,准备启程。临行前,他紧紧抱住妻子和孩子,眼中含着不舍。
「翠萍,照顾好自己和小山。记住我教你的那些医术,村里人若有小病小痛,你可以帮着看看。」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你也要小心,不要离那些病人太近。」杨翠萍帮他整理着衣领,强忍泪水,「我们等你回来。」
王建国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小家,转身融入了边境的晨雾之中。杨翠萍抱着七岁的儿子,站在木楼前目送丈夫离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王建国离开后的头两个月,时有竹简传回。他写道边境的疫情比想象中严重,需要再多留一段时间。
竹简上满是对家人的思念,还嘱咐杨翠萍保管好他留下的那本草药笔记,说里面有重要的治疗方法。
三个月后,竹简变得罕见,内容也越来越简短。他不再提及具体的事情,只是反复强调自己很安全,让杨翠萍不要担心。
1982年底,杨翠萍收到了丈夫的最后一个竹简。竹筒上刻着那个熟悉的天眼符,里面的竹简写着:
「亲爱的翠萍,情况紧急,暂时无法回来。请相信,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回到你和小山身边。
请保管好我的笔记,尤其是那些标记着天眼符的页面。永远爱你们的建国。」
这个竹简之后,再无音讯。杨翠萍日夜翻看丈夫的笔记,却怎么也看不出其中有什么特别之处。
每年的新年,她都会在家门前点燃排成天眼形状的七盏灯,希望能指引丈夫回家的方向。
04
1983年春,在等待了整整三年无果后,杨翠萍决定亲自去北京寻找丈夫。
「娘,你真的要去北京吗?」已经十岁的王小山担忧地问。
杨翠萍抚摸着儿子的脸颊,坚定地点点头:「是的,娘要去找你爸爸,把他带回来。你跟我一起去,让他看看你长高了多少。」
把房子托付给邻居照看,杨翠萍带着儿子和丈夫留下的那本神秘笔记,踏上了寻夫的漫长旅程。
五天五夜的艰辛旅途,母子俩几乎没有好好休息。火车、汽车、步行,辗转数千公里,终于到达了首都北京。
下了火车,杨翠萍一时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流车流如潮水,喧嚣热闹的景象与她熟悉的宁静山村形成鲜明对比。
她站在北京站广场上,一时不知该往何处去。王建国从未详细讲过他在北京的过去,唯一的线索就是他曾说自己是北京医学院的学生。
带着儿子辗转来到北京医学院,却被告知没有王建国这个人的记录。正当母子俩失望地准备离开时,一位花白胡子的老校工叫住了他们。
「你们找的是哪年的王建国?」老人问。
「1968年前的,」杨翠萍急切地回答,「他说自己是医学院的学生,后来去了云南插队。」
老人思索片刻,神秘地压低声音:「那年代的知青档案,有些不在学校这边。你们可以去西郊的卫生部特别研究所问问,就说是找老校工老李介绍去的。」
顺着老人的指引,母子俩来到了西郊一处围墙高耸的院落前。门口有穿制服的警卫把守,气氛森严。
「我们找王建国,他是我丈夫。」杨翠萍怯生生地对门卫说。
门卫上下打量着这对衣着朴素的母子,眉头紧皱:「这里没有王建国。」
杨翠萍急了:「他1968年从北京去云南插队,是个医生,一定在这里有记录!」
就在门卫准备驱赶他们时,杨翠萍灵机一动,从怀中取出那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翻到标记着天眼符的那一页:「他留下了这个,说是重要的东西。」
门卫的表情骤然变化,立刻拿起电话。几分钟后,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军医匆匆赶来。
「你是王建国的妻子?」军医的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