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期间,廖耀湘曾不止一次提出要去营口,并且也尝试过往营口奔袭,之所以对营口有这么深的“执念”,是因为在廖耀湘看来,只要能跑到这里,那么他就可以摆脱东野、全身而退,继而“海阔任鱼跃”了。

但复盘整个辽沈战役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廖耀湘的妄想而已,即便是他真到了营口,照样逃不出东野的掌心。

这一点,国军52军军长刘玉章,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就给廖耀湘“打了样子”。



一、三次提出要去营口

早在锦州战役正式打响之前,廖耀湘就曾向卫立煌提过突袭营口。

当时国军有意要将沈阳的主力部队撤到锦州,以便与范汉杰部合兵一处,但对此卫立煌十分犹豫,就找来廖耀湘商量是否可行。

而廖耀湘则认为,把沈阳国军撤到锦州根本不可行,别的困难暂且不说,单是从沈阳到锦州这一路上,就有极大概率会遭到东野的伏击,而野外作战国军又不是东野的对手,因此贸然前去沈阳,无疑是在自找麻烦。

考虑到各种风险,卫立煌最终坚持没把部队撤到锦州,而廖耀湘针对当时的东北战场局势,则未雨绸缪的向卫立煌提到了主力出沈阳隐蔽在辽中、同时派出一部奔袭营口的方案。

营口位于沈阳以南锦州以东,这里紧邻大海,是一个十分成熟的港口,而廖耀湘的意思很简单,只要把营口握在手里,将来不管形势发展到什么地步,至少也有个可以通往海上的退路。

此时的营口已经解放,原本驻防此处的国军52军暂58师,在1948年2月宣布起义,之后该部被改编为东北军区独立5师,并被调往吉林接受整训。

但独立5师走后,营口就出现了一个警备力量的短暂真空,廖耀湘正是在这个时间段,向卫立煌提出奔袭营口的计划。

只不过,卫立煌考虑到大军出沈阳后,估计就再也回不来了,与其冒险还不如暂时老老实实的待在沈阳,所以最终没有同意廖耀湘的方案。

之后,锦州战役打响,国军为救援锦州,成立了侯镜如、廖耀湘两大兵团,并要求两个兵团以东西对进的方式朝锦州进发,以便解锦州之危。

但廖耀湘认为,西进兵团前去救锦州怕是凶多吉少,但不执行命令又说不过去,而按兵不动又有被困风险,因此,他就又把出营口的方案搬了出来。

廖耀湘这次的计划是,趁着东野的主力都在锦州上面,且当时辽南地区也没有东野主力部队,抓紧时间以最快速度奔袭营口,这样的话,既可以利用营口从海上增兵葫芦岛,以达到驰援锦州的目的,也可以从营口奔袭至义县,侧击东野后翼。

总之就是,当时的廖耀湘还是认为,只要拿下营口便进可攻退可守了。

但令廖耀湘恼火的是,他的方案再次被无视,老蒋坚持要求他按照原来的“东西对进”计划执行,并亲抵沈阳进单独召见廖耀湘,在这种压力之下,廖耀湘也只得同意按原计划实施。

但口头上答应归答应,在开始行动后,廖耀湘就打起了小算盘,他没有沿北宁线迅速南下,而是兜兜转转去了彰武,其目的是想等东野与锦州国军拼的两败俱伤之后,自己再出来捡便宜。



但他没想到的是,东野以雷霆之势迅速拿下了锦州,而得知锦州被攻克后,廖耀湘也是急了,此时他需要考虑的已经是怎么捡便宜的事情了,而是能不能带着部队逃出去,因为锦州一旦被攻克,那么腾出手来的东野,马上就会转过头来对付廖耀湘。

面对这种局势,卫立煌提出让廖耀湘退往沈阳,但廖耀湘认为这只是一个慢性自杀的方案,所以,综合考虑之后,他就再一次想到了退往营口,这次他的计划,是从新立屯出发,经过黑山、大虎山一带后直奔营口。

而东野这边,为了能彻底兜歼廖耀湘,自然也防着他往营口跑,所以十纵临危受命,在黑山一带布下防线,并成功的挡住了廖耀湘。

这么一来,廖耀湘想去营口的计划就再次落空,由于黑山久攻不下,加上东野其他纵队也在快速逼近,方寸大乱的廖耀湘便开始往沈阳跑,但东野岂会让他走脱?最终在各纵队的合力之下,廖耀湘兵团被全歼于辽西平原之上。

前后整个过程,估计廖耀湘最遗憾的,应该就是始终没能去成营口,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廖耀湘真的成功抵达营口,就真的能全身而退吗?个人认为,未必。

二、52军奔袭营口得手

之所以说未必,是因为有人做过“示范”,隶属于廖耀湘兵团的国军52军,就在当时成建制抵达了营口,并占据了这里。

52军能去营口,说起来也是极为侥幸,锦州被东野包围后,廖耀湘迫于压力,带着其兵团开始行动,52军也在其中。

只不过,由于52军当时在整个兵团最后面,加上行动速度有点慢,因此,当廖耀湘抵达彰武之后,52军才走到新民一带。

之后,廖耀湘对彰武发起进攻,而52军则接到指令,要求其就地驻防,以便护卫廖兵团后翼,所以这么一来,52军就在新民一带驻扎了下来。

原本照这么发展下去的话,52军将在之后随廖耀湘一起行动,并最终葬身辽西平原,但该军军长刘玉章,在得知廖耀湘有意秘密撤往营口后,就动了心思,马上跑到沈阳面见卫立煌,并主动提出自己的52军可以当“开路先锋”,即先行一步去辽南,打通大部队去营口的通道。

刘玉章的提议,当即就得到了卫立煌的批准,这么一来,原本对战局悲观的刘玉章,犹如抓到救命稻草一般,以极快的速度离开了新民,直奔营口而去。

而此时的营口,并没有东野主力部队,因此刘玉章带着52军得以一路疾进,仅仅是在营口海域附近遭到了我军地方武装的拦截,但52军毕竟有两万多人,所以最终刘玉章在10月24日,便成功占领了营口。

营口被52军偷袭得手之际,黑山阻击战正打至最激烈阶段,东野各路大军也都在向辽西平原集结,包括之前计划派往营口的独立2师,也在追击廖耀湘的i行动之中,毕竟事分轻重缓急,相比之下,追击歼灭廖耀湘自然要放在首位。



当然,针对营口东野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行动,辽北的十二纵在当时就接到东野紧急命令南下,但由于沿途铁路遭到破坏,所以直到营口被52军偷袭得手,十二纵还没有走到沈阳。

对此,西柏坡也发来了严厉批评,指出东野“忽视对营口的控制”,是“一个不小失着”。

不过,尽管刘玉章带着52军钻了个空子,提前成功抢占了营口,但其不仅没有全身而退,反而还损失相当惨重。

咋回事呢?这就要说说营口这里的特殊地理情况了。

三、不是想逃就能逃得掉的

营口是一个港口不假,但这里在当时可不是海港口,而是一个河港口。

这就意味着,整个港口的吞吐量十分有限,并不能做到让船只大规模的进港,而船只无法大规模的进港,就不能一次性的运走更多部队。

不仅如此,从地形上去看就能看到,要想从营口港出海,船只需要在河道内航行一段时间后才能抵达海域。

而这两个因素,就直接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想要从营口港全身而退,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还是在没有干扰因素的情况下。

此外,大部队想井然有序的撤退,是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的,不然分分钟就会乱起来。

换而言之,想要走营口港全身而退,不仅需要强大的海运能力,还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同时还要有宽裕的时间,且没有外在因素打扰。

但这四个因素,国军是一个没有。

先说海运能力,当时国军的船只有倒是有,但都在葫芦岛,一时半会也赶不到这里,而刘玉章在逃离营口时,坐的还是商队的船只,并且两万多人也没能全部上船,所以这就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军是不具备相应的海运能力的。

而组织能力就更不用说了,52军为了争夺上船机会,自己人都跟自己人打了起来,这还只是两万多人,要是人再多点,怕是情况会更乱。

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东野不会任由其登船逃走的。

在解决完廖耀湘后,东野便令七、九纵以及独立2师火速南下,在九纵司令员詹才芳的指挥下,刚刚结束黑山大战的战士们不顾疲劳,以惊人的意志往营口赶,期间,由于实在是太累,有部分战士走着走着就能睡着。

之后,九纵的先头部队在10月30日抵达营口,这个时间就意味着刘玉章已经在营口待了一周,但此时刘玉章依然没走,不是他不想走,而是走不了。

船只姗姗来迟,河道到处堵塞,都导致了刘玉章没走成,而此时九纵已到城外,为了拖延时间,刘玉章趁九纵先头部队立足未稳、疲惫至极的机会发起了进攻,由于猝不及防,加上为了赶路没带重武器,九纵先头部队初战不利。

但很快,詹才芳司令员组织了反击,将52军打得狼狈至极,之后七纵、九纵主力以及独立2师也赶到并加入战斗,在11月2日发起总攻之后,仅用三个小时就解放了营口,并毙伤俘敌一万多人,击毁敌运输舰和商船多艘。

而刘玉章这边,两万多人的部队,最终只有10000人左右侥幸逃脱。



要知道,刘玉章能顺利抵达营口,是占了其离营口近,且当时东野主要精力都在廖耀湘身上的便宜,这才让他有机会提前去了营口,但即便这样,52军最终也没能全部走脱。

而若是换成廖耀湘的话,东野首先不可能让他大摇大摆的去营口,其次退一步讲,就算他真的去了,鉴于营口吞吐量有限,他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撤走,而东野强大的机动能力和运动战能力,也会让廖耀湘的营口“执念”成为妄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