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中,有一个城市的出现频率特别高,这就是寿春。寿春位于哪里?就是今天安徽省淮南市的寿县。

寿春历史上有多重要,后来又是怎么没落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春秋战国时期,寿春就成为了各国争夺的焦点。最初这里属于 六、蓼等国的地盘,公元前622年,楚国灭了这两国,占领这里。公元前529年,吴楚争霸,吴国大胜,又占领了此地。公元前493年,蔡国依附吴国,吴国让蔡国迁都至此。公元前447年,楚国灭掉蔡国,这里又属于楚国。

公元前241年,楚国被秦国打的溃不成军,不得不把都城东迁达到寿春,““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郢(寿春),楚亡。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初设三十六郡,后增加到40多郡,在淮南地区设立的九江郡,治所为寿春。九江郡初设的时候,地盘非常大,包括了今安徽、河南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湖北省东部和江西大部分地区。后来,秦始皇为征伐岭南,才把今江西的地域划出去,单独设立庐江郡。

为什么此地会命名为九江郡?“九”在古代除了指一个固定的数字以外,还有数量特别多的意思,寿春所在江淮地区,河流纵横密布,因此称之为九江。

今江西的九江市也属于秦九江郡的范围,后来被称为浔阳、柴桑、江州等,辖区范围一直在今江西境内,直到明洪武年间,才由江州改为九江府。历史先后出现的两个九江,有很大的差别。

汉初,刘邦封第七子刘长为淮南王,淮南国的都城就是寿春。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淮南国被分为淮南、衡山、庐江等三国,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寿春依然为寿春。刘安在历史很有名,不仅编撰了《淮南子》,据说还是豆腐的发明者。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寿春“出镜率”最高的时期,为何?因为寿春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是南北争夺的焦点。


古代交通极其依赖水运,自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通鸿沟之后,中原到江南最便捷的道路是这样的:自黄河流域经鸿沟,进入颍河,再进入淮河流域。自古守江必须守淮,寿春刚好卡在了淮河中段。

对南方政权来说,寿春三面临水,城郊的八公山可与城池形成犄角之势,后面又有多条水路可源源不断输送兵力和补结物资,是防御北方兵力南下的最佳地点。

对于南下的北方政权来说,夺取了寿春,就拔掉了阻挡其南下的最难啃的骨头,还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可以从容展开部署。


自三国起,寿春就爆发了多场大战。

公元197年,曹操听闻袁术在寿春称帝,亲率17万大军前来讨伐,经过两年的征战,最终打败了袁术。

公元257年五月,因与司马氏不和,魏国诸葛诞反叛,聚集淮扬兵力十五万人,囤积一年的粮草,在寿春固守,并派人到吴国请求援兵。吴国大喜,派全怿等人领兵三万人救援。魏国这边,司马昭征调大军二十六万,并挟持着魏帝曹髦、皇太后一起东征攻打寿春。经过近一年的围困和攻城,再加上司马昭实行反间计,瓦解守军意志,258年三月,寿春城破,诸葛诞被杀。司马昭借此战进一步巩固自己地位。

两晋时期,在寿春爆发了历史著名的淝水之战,此时寿春已经因避讳皇后 郑阿春之讳,改名寿阳。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兵百万南下攻打东晋,前锋攻占了寿阳,东晋迅速派北府兵沿淮河西进迎战。最终,东晋在淝水大破前秦,收复寿阳。

此后,寿春(寿阳)在南北朝时期几度易手。

公元500年,南齐的豫州刺史 裴叔业献寿阳归降北魏;526年,南梁又派兵夺回寿阳;548年, 侯景之乱爆发, 寿阳又先后被东魏、北齐所占;南陈于 573北伐,又夺回寿阳;579年北周南下攻占寿阳,隋朝以此为基地,渡过长江灭陈,寿阳才结束南北拉锯的战乱之苦。

围绕寿春的战争有如此之多,这座城市恐怕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让人关注的地方了。

我们现在来说说寿春的没落。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隋朝开通了大运河。隋朝修通了通济渠,水路从洛阳经开封,入汴河,在泗州入淮河。以前的鸿沟和颍河组成的运河体系被弃之不用了。漕运的船只不需要再经过淮河中段了,寿春(寿阳)的地位自然也下降了。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东移,寿春(寿阳)一步步被边缘化,最终“泯然众人”,成为了一个普通城市。

相关资料: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