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相当高。这个从“兴周八百年姜子牙,开汉四百年张留侯”这句话可见一斑。另外在“武庙十哲”中,姜太公是主祭,张良是配享,咖位仅次于姜太公,而且基本上没人能够挑战他的地位。
张良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后,被评为“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晚年进行人生总结的时候就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后世更是把张良推崇为“谋圣”,甚至还说“张良之后无良相”。
大家一定会说,究竟是怎样一个奇男子才能在历史长河之中如此光芒万丈、经久不息?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张良那个衣袂飘飘、举重若轻的世界里去吧!
张良这个人其实非常有意思,他这一生,大家问他还图个什么?咱想来想去,也就想到了两个字“复仇”。
他要复啥仇呢?要找谁复仇呢?
他的仇是家仇国恨,要找秦朝复仇。因为他们家是战国七雄中韩国的连续几任的丞相,但是韩国是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这一点让他无法接受。家仇国恨必须要报,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张良成年之后就跟秦朝没完。年轻的时候还散尽家财笼络杀手在博浪沙对秦始皇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击杀行动。当然,这次击杀没有成功,不然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所以也提醒一下大家,非必要千万不要去得罪文化人,文化人的报复心一旦生根发芽,真的就没有普通人什么事了。大家如果得罪了普通人,普通人一定会在挨欺负的时候跟你叫嚣“老子跟你没完”,这种人其实不可怕,因为他们的报复能力和城府心思,都基本上比较明了。要是遇到张良这种狠人,没完没了地搞你的事,那就要自求多福了。
刺杀秦始皇失败的事情对张良内心有什么触动呢?让他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复仇秦朝是不能光靠一个人蛮干的,对付一个庞大的组织就得组织一个对应的组织去瓦解、推翻它。
复仇者的逻辑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秦国灭六国而一统天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化解那么大的怨恨之气,必定是仇家遍布天下的。所以张良在刺杀秦始皇失败之后,一直流落江湖,但是也没太大事情。
但是,我们也有通过张良刺杀秦始皇这件事去明白一些事情。这件事情一方面说明张良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性格上比较果决的,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反正就不会轻易放过你;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张良还不够成熟,报仇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不太可取,说句实在话,叫个大力士在路边扔铁锤就能砸死秦始皇?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谁又不是从懵懂少年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的呢?我们年轻人可以吃点亏,只要不是吃那种让自己活不下去的大亏就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能吃一堑长一智,便是极好的了。
张良找秦始皇报仇失败之后,干什么去了呢?潜逃民间继续从事反秦活动。这中间发生过一件非常著名的事情,那就是“张良拜师”的事情。
关于张良拜师这件事情,民间有很多种解读。我的个人看法还是认为这件事体现了张良在克制低级情绪上更加老到、稳重了。一个一心想干大事的人,其实确实不应该跟一些不熟悉的人有太多的情绪对抗。张良能克制住自己对陌生人无理取闹的愤怒而通过黄石老人的考验,进而被授予“太公兵法”,这是一种极其正面的福报和嘉奖。
黄石老人授予张良“太公兵法”之时,曾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这句话一语成谶,验证了历史是有很多神奇之处的。
张良在得到“太公兵法”之后,日夜研习,十年之后已臻至大成,隐隐有了一代宗师的风范。
这里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人在境界上的突破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有贵人帮助自己捅破思想认识上一层窗户纸的事情。人这一辈子,要真想实现层次的跃升,天赋是基础,贵人相助是关键,至于勤奋,其实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有用,但不一定有决定性的作用。
“神功大成”的张良在公元前209年的大泽乡起义之后的风起云涌时,也果断出山了。注意到,这个时候的张良也并不是孤身一人去闯荡江湖的,而是纠集了一百多个志同道合的反秦义士,只是有了之前刺秦失败的前车之鉴,他决定用一个更高明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什么方式呢?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平台思维,推翻秦朝不是一两个人单打独斗可以实现的,必须要找到正确的组织,这事的可行性才会更高一点。
张良当时的首选目标是谁呢?是陈胜死后的新任反秦旗帜人物景驹。他带着自己的一百多个部下准备去投奔景驹,进而反秦复国。
有些缘分是天注定的,张良刚好遇到了在下邳附近打野的刘邦。这两人都是人中龙凤,一确认过眼神就“私定终身”了。
为啥出身贵族又满腹才华的张良会对一身痞气的刘邦一见钟情呢?而且一直吊儿郎当谁也不放在眼里的刘邦也会对张良推心置腹呢?这是每一个招贤纳才的老板和寻求明主的大才都要好好琢磨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认可其实没有那么复杂。首先要双方的志趣相投,在职场上叫职业理念一致,在生活中叫三观匹配;其次叫彼此能大致对等,两个人之间的层次相差太多基本上是没啥戏的,职场中叫将遇良才,婚姻中叫门当户对;最后要两人可以优势互补,彼此要能互相成就,互相补齐对方的短板,你有钱我有力,你懂管理我技术,这都行,但像项羽和韩信那种功能重叠的组合是很难成型的。
两人一见倾心之后,平心而论,刘邦这一辈子对不起很多人,但唯独没有对不起张良;张良亦是如此,对不起项羽、韩王,但唯独就没有对不起刘邦。
张良后面在参与项梁的“薛地会议”之后,其实是靠项家军的支持回到韩地复国的,而刘邦也是从项家军借兵才击败人生第一个背叛者雍齿,堪堪保住了江湖脸面。但是,这两人最终是联手把项羽坑惨了的。当然,这是天下争霸,咱们也不想有过多的道德评判。
张良这一辈子帮刘邦解决的问题很多,咱没有办法去一一细数,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吧:
第一个就是转变思想,提高战略格局。咱不是刘邦不厉害,但实事求是地讲,刘邦的团队一开始就是一个非常粗犷的流民组织,得过且过、小富即安的思想非常严重。基本上就是哪里能讨到便宜就往哪里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根本就没有长远的战略思维,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比如西进关中之前,刘邦其实都是这种状态,在走武关入关之前,他居然敢绕过大后方的大城市宛城,这就是战略思维严重缺失的表现。你的大后方留有这么顽强的一个地方据点,你的后勤有保障吗?万一你在前方战事不利,你还有退路吗?武关的守军要是因为宛城的存在而信心倍增,跟你死磕到底,你又该怎么办?是张良扭转了刘邦这种断点式发展思维的。半路返回去打下了宛城。
比如刘邦之前是非常不懂得搞思想政治工作的,因为自己一直没正儿八经自主打下过大城市,心里窝火得很,所以第一次联合张良的韩国部队打下大城市颍川,他劣根性大爆发,下令屠城了。张良对其他人都不这样的,唯独对刘邦一直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不能这么干。还有刘邦刚进咸阳的时候,也是立马迷失在了咸阳的花花世界里,咱不是故意抹黑刘邦哈,跟鬼子进村没什么两样,这是“农民军”的通病。也是张良苦口婆心地把刘邦从女人堆里劝出来的,然后紧急抢救地搞了一个“约法三章”。
还比如刘邦这人痞性十足,他是吃不得亏的,一开始是不懂得隐忍待发、张弛有度那些深刻道理的。鸿门宴之前,他甚至虎起来要跟项羽硬干,是张良在关键时刻挽救了他。被项羽封到巴蜀去时,这家伙闹情绪不肯去就藩,是张良劝他好汉不吃眼前亏,并通过项伯帮他争取到了汉中这块战略要地。
这种事情太多了,一言难尽,总而言之,没有张良,刘邦大概率一辈子就是个暴发户式的诸侯王,是没法实现凤凰涅槃的。
张良帮刘邦第二个大忙就是建立根据地,伺机而动、步步为营。刘邦这个人学习能力极强,但是一开始要说水平和格局极高,那也是谈不上的。这家伙入关、入川的时候,其实是分别处于两个极端的危险边缘,入关的时候是忘乎所以,入川的时候是蔫不拉几。这些其实也不能怪刘邦,这是他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了的。
又是张良把他从深渊之中拉出来的。在关中劝他与三秦子弟约法三章,要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如果刘邦能当关中王,那三秦之地就是他今后做大做强的基本盘,不能这么一次性把它给祸祸了。这叫自毁长城。即便没有被封为关中王也没有关系,这里可以打造成亲己市场嘛。最不济这也一个极佳的赢取市场口碑的案例嘛。
刘邦被封为汉王,去就藩时,张良是什么身份,是韩相。但是他居然不归国,不上任,不远千里地亲自护送刘邦去了汉中。他去干什么呢?其实是帮刘邦做战略布局、考察地形,一进汉中就把入川的栈道(褒斜道)给烧了,从战略上迷惑项羽,刘邦没打算出来了,就算想出来一时半会也出不来了。然后让刘邦在汉中自强自立。汉中就是你的根据地,找机会打出去,北边的关中也是你的盘中餐,有关中和汉中的战略支持,你不就变成一个翻版的秦国了吗?
没有张良,刘邦可能也会慢慢摸索出这种层层递进的战略思维,但是按照他老人家的寿命,他能不能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还真不好说。咱们干大事的人,怎么能干到哪算哪呢?一定要潜心去打造自己的基本盘,然后逮到机会就做大做强嘛。人无根基身不稳嘛!
张良帮刘邦干的第三件大事是什么呢?是因地制宜地给刘邦提供了诸多行之有效的高明策略。咱们干事不能蛮干,方式方法一定要对路子。刘邦确实善于调整,但是很多时候思路打不开,关键时刻全部是张良拉了他一把。
比如著名的“下邑之谋”就是讲张良为刘邦策划击败项羽的方案的事情。刘邦这一辈子总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打倒项羽,但是经过彭城之战的惨败已经证明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打败不了项羽的嘛。是张良帮刘邦明确,要击败项羽,必须要韩信、英布、彭越这三个军事大咖合体。啥三英战吕布?三英战项羽,才是真实的历史。后面刘邦击败项羽是不是靠这三个人?张良这人太恐怖了,布局能力太超前了。
比如荥阳对峙的时候,刘邦被项羽全面压制,没办法翻身,所以郦食其跟他讲不如分封六国贵族来构建反项联盟,刘邦都已经同意,官印都制作得差不多了。关键时刻是张良及时赶回来给制止了。张良为什么制止刘邦呢?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无论是狼还是狗,你一开始就让它吃得太饱了,它还会帮你干活吗?
比如,韩信、彭越关键时候不愿出兵帮助刘邦剿灭项羽,刘邦一开始是想不通的。但是只要张良立马就能指出问题所在,他们就是觉得价钱没谈好,不见兔子不撒鹰嘛。只要封彭越为魏王,他在魏地打下的地盘都归他,然后这次行动成功之后,还给他增加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至于韩信,他已经是齐王了,承诺他灭项之后,陈邑到东海的地盘都给他呗。刘邦依计行事,果然让彭越和韩信火速出兵了。
有时候,我们讲“得一人可兴邦”,其实就是讲张良这种人。若是没有张良,刘邦的坟头估计长草了,还一统天下?被捅还差不多!
在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张良其实就基本上不是很活跃了,但依然帮刘邦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促成了娄敬建议刘邦定都长安这件事情;一件是在归隐之后给吕雉出谋划策,请出商山四皓夯实刘盈的太子之位的事情。这两件事都是关系到大汉国本的事情,重要性不言而喻。
行文至此,我们也是时候来总结张良为什么被后世尊为谋圣的问题了。其实像张良这样的王佐之才,其实历史上虽然不多,但也终究还是有些的,姜尚、周公、管仲、范蠡、文种、王猛、孔明等等,都算得上是此类人才。但为什么只有张良被尊为谋圣呢?
张良是一个谋者,谋的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事和人,也就是利益和人性。
准确的地讲,一个谋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就事论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至于决策,那是王者的问题;至于执行,那是兵者的问题。
也就是说,谋者其实是整个“产业链”、利益链的中间环节,稍微把控不好,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比如文种,大家能怀疑文种的谋事能力吗?他给勾践提供的灭吴七策,一半都没用完,勾践就把吴国给灭了。但是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是被勾践给卸磨杀驴了。
所以,我们通常会讲,一个参谋的至高境界是什么?是除了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极强的分寸感。若是分寸感不强,基本是很难全身而退的。
大家要去想一想,你从头到尾都是在参与老板的核心利益,老板大功告成之后,会不会猜忌你呢?人性决定他必然会猜忌你嘛!要是你自己在这么一个过程中,分寸感没有拿捏得好,老板不就自我证实了自己的猜忌,最后容不下你?
五胡十六国的时候,有两个著名的谋士,一个是前秦的王猛,一个是北魏的崔浩,这两个人其实都是犯了上面的这个错误。王猛还算好,死得早,也算是没有崩盘;活了70多岁的崔浩,后面死得那叫一个惨,怪谁呢?难道跟他自己不知道收敛没有关系?
张良这个人,大家可以反复去看,这家伙对人性的把控、对时势的洞察、对情绪的克制、对理性的运用,简直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他帮刘邦难道没有目的吗?很明显嘛,报复秦朝这一点就撇不清嘛!但是,他跟韩信一个样吗?付出就是为图回报吗?他肯定也想,但他比韩信聪明多了,知道名利这些都是身外之物,自己的核心目标实现了之后,要懂得舍得之道,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东西自己并不一定收得住,何必去给自己引火烧身呢?对于名利这些,咱主打就是一个“不争为争、顺其自然”。你乐意给,还得看我是否乐意接受?你体面,我就让你更加体面……大家可以看看刘邦后面对张良宠到什么程度了?那么多功臣,只有张良一个人可以自己选地盘,还是远超所有人的2万户(其他最高是曹参的一万零五百户,萧何最开始只有八千户)。
讲句实在话,这就是水平、这就是高明、这就是通透。因为名利这东西本身就跟手心里的沙子一样,你抓得越紧,它反而会流失得越快。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
刘邦对他如此信任和荣宠,张良后面为什么事了拂衣去,到山中修仙去了?因为他知道人在江湖便会身不由己,只要他继续留在朝堂,就势必会卷入一些政治恩怨,从而稍有不慎就招致杀身之祸。所以,他立马就远离是非了。多通透的一个人呀!
比如,刘邦要废太子时,即便张良已经归隐了,吕雉还是能找到他,要他出谋划策。要是张良还在朝中,平时能从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恩怨中脱身吗?
其实萧何也是个聪明人,但相比于晚年要自污来保命,确实境界比张良差了许多。
而且大家发现了没有,张良特别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从来不去瞎掺和。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自知能力。比如后世同样入选武庙的名将邓艾最后就死在“不自知”这三个字上。
另外张良还特别善于把人性欲望作相互的结合。自己要什么、别人要什么,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时候该买进,什么时候该割肉,也全在掌控之中。他从不会去掺和别人的事情,永远只是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冷静地观察别人的反应。
其实讲句心里话,要真的讲对错,是张良对不起项羽多一点,而项羽对不起张良少一点。你张良为什么要反项羽呢?摆得上台面的理由不就是项羽杀了韩王韩广嘛!那韩广是谁扶持的呢?你张良又是谁给你封的韩相呢?结果韩广和你张良天天跟刘邦腻歪在一起,宁可不去就封也要跟刘邦多呆一段时间,各种给刘邦打掩护,人家项羽杀韩广真的错了吗?
张良之所以这么死心塌地对刘邦,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看中了刘邦身上的后劲十足。而项羽太年轻,只能打顺风牌。其他我真的想不出什么理由了。但是,大家得服张良,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为什么有人会说中国封建史中“张良之后无良相”?随便举几个例子吧!霍光?霍光过刚,所以难以保全家人!诸葛亮?诸葛亮心思太重,过于执着,所以深陷“逆天改命”的泥潭!王猛?人亡政息,死后苻坚就没有了的方向!魏征?迎难而上,只是碰到了一个需要榜样的君主而已!赵普?重文抑武的执行者而已!于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血气方刚的文人傲骨而已!曾国藩?事事周全,自始至终也没有摆脱“想要成圣”的局限性……
我很少推荐大家去学某一个历史人物,但张良是真的值得大家学习。理性又深刻、精致又豁达,“见路不走”、潇洒自如……对于自己的情怀和事业、人生的得与失都把握得既精准又洒脱。
最后简单地说一句,大家学张良要学什么东西呢?要学人性通透,要学内心释然,要学大彻大悟……要学他摆脱欲望的制约,要学他善于借力打力的智慧,要学他飘然远去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