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离开人世,太子嬴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秦孝公是秦国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在他的坚持下,秦国变法实行军国奴隶主义,增强了军力,走上一统天下的漫漫长路。秦孝公去世后,有些事情必须重新洗牌,有些人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
相国商鞅,无疑是首当其冲的。
表面风光
商鞅的封地是600里商於之地,有15座城邑,位于秦岭东部,秦、楚、魏三国交界地带,战略地位重要。商鞅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入秦近20年,一直过得很辛苦。
商鞅入秦的前两年,得不到秦孝公的重用,等到他手中有了权,却发现变法的阻力很大。除了秦孝公,几乎所有秦人都反对商鞅变法。大臣当中,甘龙和杜挚是坚决反对商鞅变法的,他们认为,商鞅的军国奴隶主义是愚民苦民之策。秦国的宗室极力反对,是因为变法削弱了贵族的势力,权力集中到国君手中。甚至普通百姓也对商鞅变法怨声载道,因为绝大多数秦国男丁被武装到军队,造成无数家庭夫离子散。
随着变法的深入,想杀商鞅的人越来越多。商鞅的应对办法是,雇佣一批武力高强的勇士,贴身保护自己。
秦国变法之后,调动国家军队50人以上的,需要国君的虎符。秦孝公不会杀商鞅,而其他人要杀商鞅,只能动用私人武装,要突破数百勇士的严密保护,几乎是不可能的。
必死之路
秦孝公是否会在去世之前,给商鞅安排一条生路呢?答案是否定的。秦孝公甚至亲手给商鞅安排了一条必死之路。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商鞅的封地问题,二是商鞅必须成为变法的替罪羊。
商鞅的封地与秦国的郡县制背道而驰,这是商鞅最大的死因。
商鞅有资格得到封地,却不能阻挡历史发展的车轮。若功臣都要封地且得以保留,那么秦国统一天下之后,会变成第二个周朝,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最后还是会被林立的诸侯瓜分。这种局面是秦孝公绝不愿意看到的。
杀商鞅的第二个原因,是责骂声一片的变法需要一个替罪羊。商鞅在秦国不得民心,旧贵族也对商鞅恨之入骨,包括被他削掉鼻子的公子虔。杀了商鞅,秦人对变法的抵触情绪将大为降低。
秦孝公不能杀商鞅,至少他死之前不能,因为他当年写的招贤书上明确有这四个字:“与之分土。”如果他杀了商鞅,谁还敢到秦国来效力?
果然,秦孝公刚过世,秦惠文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准备铲除商鞅。
以私治罪
秦惠文王与几个秦国宗室重要成员商议用什么理由处死商鞅。几个人提出的罪名有些牵强。秦惠文王有个异母弟弟公子疾,足智多谋,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大王可曾记得太傅所受之刑?”
几年前,秦惠文王当太子时,犯了一些小错误,按照秦法,应该受到惩罚,最后,商鞅给太子免罪,却把太子太傅,也就是他的叔父公子虔的鼻子给削了。
秦惠文王咬咬牙道:“怎敢忘记,太傅此后再未出过府门。”公子疾问道:“以此为理由杀商鞅如何?”
他又补充说:“以国仇而治商鞅之罪,列国人才必远遁。以私仇而治商鞅之罪,只损一时之名声尔。”
秦惠文王沉吟片刻,斩钉截铁地说出一番话:“此事就按公子疾说的办……待国丧完毕,即可发兵捉拿商鞅。”
当时,商鞅留在自己的封地,不敢去咸阳吊丧,因为他已经获知秦惠文王要对付自己的消息,决定逃亡。如果逃跑,似乎只有楚国方向和魏国方向两条路。向楚国方向逃跑,是最先被商鞅否决的方案,因为商於之地和楚国南阳之间,有秦国的要塞武关,商鞅仅以他的几百雇佣军,想冲过武关,毫无疑问,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于是,魏国的上洛方向成了商鞅重点考虑的方向。可惜,魏惠王不愿意接纳商鞅。商鞅又规划这样一条路线:从商於之地北上进入关中,然后向东到达黄河,再走水路通过崤函通道,去往韩国。
作茧自缚
从商於之地北上进入关中,由于来得突然,秦惠文王毫无准备,商鞅竟然成功了。接下来,从关中进入魏国,商鞅会路过一座重要的城池,叫郑城,过了此处,就是魏国境。商鞅没有秦王颁发的调动文书,郑城守军不放车队过境。在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商鞅强行通过郑地。他判断,郑城的守将不敢将5000兵力全部调往城外,给不远处的魏军捡便宜的机会。郑城外负责查验的军士,一开始的确只有数十人,但当商鞅的车队意图强行通过时,郑城守将立即调动城内2000余守军前来拦截。
没有秦王的虎符,守军出动也是冒了一定风险的。
军国奴隶主义中的军功爵位制规定,杀敌有巨大的封赏,郑城守军因此全力阻击,绝不放走商鞅这块肥肉。而商鞅这边的雇佣军是拿钱办事的,拼命的积极性远不如秦军高。军国奴隶主义下的军队大胜雇佣军,这个结果似乎也昭示,日后秦国能够依靠这种军队横扫东方。
商鞅还有计划,一旦不能保全车队而退,那就自己突围。但随着死忠一个个倒下,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一手创立的军功爵位制可以激发出多大的潜能,军功爵位制最终把自己套进去了。
几天后,商鞅被带到咸阳,在数万围观者面前被执行车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