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记载:曹髦登基大典之后,司马师找到钟会,问他,当今圣上怎么样?钟会回答说:“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钟会的意思是曹髦才华和陈思王曹植不相上下,武略又能比肩太祖曹操,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但就是这么一个聪睿之主,却采用了最笨的方式对抗权臣司马昭--亲自率领仆从去杀司马昭,最后被当街弑杀。
钟会的评价言过其实,还是曹髦的做法另有深意?
1
据《三国志》记载:“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
曹髦年纪轻轻就显露出不一样的才慧,好学问尚辞赋,陈寿认为他有魏文帝曹丕的风采。
陈寿的评价比钟会稍微收敛一点,但也是高评价,看来曹髦确实有过人之处。
曹髦精通经史,既能和朝廷重臣探讨历代君主得失,也能和当时的大儒辩经。
曹髦曾和侍中荀顗(yi,三声)等人辩论:夏朝少康和汉高祖刘邦谁更优秀。
曹髦认为夏朝少康能力要优于汉高祖刘邦,认为少康这个中兴之主,要比刘邦这个开创之君更有成就。
当时曹魏大权都被司马昭把持,曹髦虽是个皇帝,实际是个傀儡,军政大事都做不了主。曹髦推崇少康,其实是拿少康自比,希望自己也能像少康一样铲除权臣中兴魏氏。
经学家王肃是司徒王朗的儿子,司马昭是他的女婿,司马氏掌权后,士人都推崇王氏父子的经学,贬低郑玄的经学,而曹髦偏偏褒扬郑玄贬低王肃,也是借学术讨论张扬自己的政治意图。
曹髦久居司马昭之下,内心苦矣,但他无兵无权,只能与群臣讨论经史聊以自慰。
曹髦聪慧,学识渊博,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他跟一般的庸碌之君不同,能知道自己的处境,能思变。但他也因为能思变而将自己推向了深渊。
2
在《三国志》三少帝本纪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记载就是“青龙、黄龙”现于某地井中,这应该是陈寿有意为之,他的意思肯定不是记录祥瑞,而是暗指曹魏皇帝都是傀儡,个个都只能屈身井底,不能遨游四海。
据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当时各地青龙黄龙频现,咸以为吉祥,但曹髦却说:“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嘉兆也!”,还做了一首《潜龙》诗自讽。
这就证明曹髦不甘于久居司马昭之下,想图变。
但曹髦图变,一没有规划,二没有奇谋,而是选择了最笨的方式对抗司马昭,那就是率领宫廷侍卫仆从杀到司马府直接诛杀司马昭。
更蠢的是,曹髦在计划诛杀司马昭前一天,居然召见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然后就把他要诛杀司马昭的计划告诉了三人,期望三人能够协助他。
王沈和王业是司马昭的心腹,王经还有点人臣之心,还劝曹髦不要冲动,但曹髦血气方刚,根本不听劝,还把诛杀司马昭的诏令扔在地上,无畏的说道:“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
曹髦这是抱着必死之心要杀司马昭。
结果王沈王业出门就跑去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知晓了曹髦的计划,自然做好了防备。
第二天一早,曹髦率领数百太监、侍卫、僮仆组成的杂牌军,鼓噪而出,刚出了东止车门就遇上了前来阻拦的司马伷,曹髦站在战车上大声呵斥司马伷,司马伷是个草包吓得掉头逃跑。
曹髦率众继续前进,碰上了中护军贾充,贾充可不是个草包,他阻住了曹髦的去路,曹髦挥剑砍杀,他毕竟是皇帝,贾充的部下也不敢伤了他。
就在这时,太子舍人成济跳出来问贾充怎么办,贾充一瞪眼,对着成济说:司马公养你们干什么吃的,这还用问!成济二话不说,上去一矛把曹髦刺了个透心凉。
曹髦就这样被成济当街刺死在大街上。
3
很多人都觉得曹髦太笨了,白瞎了他那一肚子好学问,为什么不能慢慢筹划,非得轻躁冒进,自蹈大祸。
杀权臣这事,得慢慢来,你得学汉宣帝刘病已,要韬光养晦,要暗中培植势力,等到时机成熟再行动。
可曹髦倒好,就觉得不能“坐受废辱”,要和司马昭真刀真枪的干一仗,一仗定输赢。
输了的下地狱,赢了的登基称帝。
但是仔细推敲下,曹髦真的输了吗?而司马昭又真的赢了吗?我看未必。
在当时的情况下,朝政已经被司马氏掌控,到了司马昭已历三代,整个朝堂上下都是司马氏的人,曹髦纵是才华卓著,也无力抵抗司马昭。
说白了,曹髦跟当年的汉献帝一样,没有丝毫机会翻盘。
当年汉献帝还有董承、伏完等外戚支持呢,曹髦有谁支持?光杆司令一个。
曹髦左思右想,与其窝窝囊囊的当一辈子傀儡,不如舍命玩一把大的。
曹髦就用最笨的方式诛杀司马昭,并且还提前告诉他,让他做好准备,这根本不是要杀司马昭,而是明着去送死。
曹髦被当街弑杀,让司马昭背上了弑君的罪名。
司马昭继司马懿洛水之誓,司马师废帝另立后,又创造了一项佳绩:当街弑君。
也许这就是曹髦的聪明之处,他要用自己的血把司马氏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曹髦用生命献祭曹魏,也算是一个千古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