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曾有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可见李白对于建安文学也是非常推崇的,三曹和建安七子无疑就是“建安风骨”的最典型代表人物。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建安文人之间的一段往事。

建安七子之一刘桢,只因为看了甄妃一眼,差点被曹操杀了!


从神童到建安七子

刘桢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人,宗室之后。与曹冲、周不疑一样,刘桢也是个神童。据史书记载,刘桢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

公元195年,因避兵乱,十七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植。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为进一步深层密交,将其领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赋,志同道合,关系日笃。后来他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亦称“邺中七子”。由于他们的诗文大多描写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统一、治国的豪情壮志,慷慨多气,悲凉豪壮,从而形成了“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桢常与曹操、曹植吟诗作赋,对酒欢歌,深得曹氏父子喜爱,19岁时任丞相掾属。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行文才思敏捷,于曹植齐名,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钟仲伟称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确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刘桢是建安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与曹氏关系密切。在诗文中,他把曹操比做起于丰沛、统一中国的汉高祖刘邦,把曹氏的知遇,比做礼贤下士的信陵君。他把统一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投曹之初,他被任命为丞相掾属,追随曹操南征北讨,参谋军机。


只因为多看了你一眼
辞旨巧妙皆如是,由是特为诸公子所亲爱。其后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减死输作。——《文士传》

本来刘桢可以有大好前途,然而一次宴会却改变了他的命运。211年后,刘桢出任平原侯曹植庶子,不久即改任五官中郎将文学,随侍曹丕。从现存诗文看,他与曹丕关系至为密切,而曹丕兄弟亦视为亲故,诗酒唱酬,交往常不拘形迹。


曹丕曾特赠廓落带,以示亲宠,并由此而留下一篇妙文。然而刘桢性情高傲,不拘礼法。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酒酣忘情,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诸人都匍匐于地,不敢仰视,独刘桢平视不避。曹丕对此并未介意,而曹操听说后,要治以不敬之罪。经过援救,才“减死输作”,罚为苦役,终身未再受到重用。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古人是极为讲究礼法的,甄氏是曹丕的夫人,魏国王太子妃,刘桢作为曹丕的下属,是不能平视甄妃的。不知刘桢是喝醉了,还是想一睹甄夫人的美貌,居然犯了如此大忌,虽然曹丕不在意,但曹操却不能忍受。


而且曹操是准备以“不敬之罪”杀了刘桢的,经过曹丕等人求情,所以才有罚刘桢做苦役的结果,之后刘桢始终不得重用。217年北方瘟疫流行,刘桢染病去世。曹丕为此极为悲惋,为他整理遗文,作出评价,并追思往日“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亲密交往,不胜痛悼。


文人大多是有些傲气的,所以才华很高的文人大多成不了大事。电视剧《军师联盟》有一个细节刻画的很好,当时司马懿看到甄妃来了,马上装醉趴到在案几上,其他人也都匍匐不敢抬头,只有刘桢一个人仰视甄妃,也算是因小失大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中国通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