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8年八月,豫州刺史谢奕挂了。

生老病死不重要,重要的是豫州刺史这个职位空了下来。

有人向管事儿的司马昱提议,让桓温的弟弟桓云出任豫州刺史。

这个提议不简单,一旦成型,东晋政治格局会发生实质性变化。

荆州这地方,俩字评价:完美。地大、人多、富庶,还在长江上游,谁掌握荆州谁就拿捏了东晋一半权力。

桓温掌控荆州,想称帝,自信来源于这里。

想压倒司马氏,必须再拿下其他州镇。

豫州刺史空缺,桓温看到这是个机会,让干小弟推荐亲小弟。

都是政坛老油条,祖上留下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谚语,现在桓温的野心,司马昱看在眼里,明在心里。

这货并没有直接拒绝。

司马氏能够在江南再建江山,靠的是士族门阀支持。

从人性角度,门阀允许北方来的废物点心上位,但不愿意其他门阀超越自己,因此士族门阀之间也会撕逼,讲究实力平衡。

如今桓氏最强,其他门阀烦的一批。

司马昱找到王彪之商量这件事。

王彪之不惯着桓家,直接让司马昱拒绝,理由就是司马昱心里话:云不必非才,然桓温居上流,割天下之半,其弟复处西藩,兵权尽出一门,亦非深根固蒂之宜也。人才非可豫量,但当令不与殿下作异者耳。

就是说桓云这货的才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哥桓温在荆州,已经控制天下一半的权势,再让桓云掌握豫州,兵权被一家拿捏,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现在豫州刺史关键不是才能,而是不和朝廷有异心的。

司马昱直拍大腿,表示不愧是王家人,说的太TM对了!(君言是也)

王彪之,是王导堂侄,东晋门阀代表。司马昱找他商量,主要看门阀支持司马氏还是桓氏,如果门阀支持桓氏,司马氏主动交权也落个不尴尬,看到门阀支持自己,就果断否决了桓云出任豫州刺史的奏请。

作为一代枭雄,桓温很具备坚持不懈精神,一次不行,下次继续。

公元369年,桓温明面讨伐北燕,暗地想趁机收取徐州和兖州兵权。

写信给都统徐兖军事的郗愔,一起去北方建功立业,郗愔回信劝桓温少惹事,让国家安定。

这封信没到桓温手里,到了在桓温手下干活的郗愔儿子郗超手里,这个不孝子,将老父亲的信件撕毁,写了封要告老隐居,交出兵权的回信交给桓温。

桓温大喜,心说郗愔这老家伙真是越老越懂事,靠着这封假信件居然拿到了徐兖两州兵权。

不是你的终不是你的,四年后,没来及称帝,桓温挂了,也就一年时间,王坦之和谢安就把桓氏势力逼出了徐州和兖州。

看看门阀之间,桓氏很难染指荆州之外州镇一个重要原因是东晋其他门阀合力抵制。

至于,兵锋最盛的徐州和兖州,桓氏一直想掌控,可徐兖二州兵锋盛的原因是有一个北来之人构建的军事团体。

这个军事团体有自己的个性,来软的感情搞不起来,来硬的人家更硬。

公元402年,桓玄入主建康,让堂兄桓修兼任徐兖二州刺史,力争拿下这支势力。

期间大肆屠杀和刘牢之一批的北府军将领,并打击刘毅、魏咏之等新生代将领。

可结果却成了新生代这帮人全围在刘裕身边搞了场勤王打桓的起义,最终灭了桓玄,掏空了司马氏,成全了刘裕代晋的结果,也属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所以,在门阀和地方军事势力共同抵御下,桓氏始终无法拿下荆州之外的州镇,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激进的政策却好过了寻常巷陌出来的刘寄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