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瓜香法庭”专解“甜蜜纠纷”
□ 本报记者 潘从武
□ 本报通讯员 杨舒涵
4月的新疆哈密,春风拂过万亩瓜田,薄膜覆盖下隐约可见翠绿的藤蔓。在哈密市伊州区人民法院花园人民法庭小院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瓜田普法课”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签合同不能光靠‘君子协定’”“验收标准要像量血压一样精确”“违约条款可不是摆设”……花园人民法庭法官阿不都卡得尔·阿不里米提操着一口地道的“土话”,把法律条文变成农户们听得懂的“大白话”。他手里那本被翻得卷边的案例集,记录着这些年处理过的各种“甜蜜的烦恼”。
坐落在哈密瓜核心产区的花园人民法庭,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瓜香法庭”。长期以来,法庭承担着维护当地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各类民事纠纷的职责。
近年来,随着辖区哈密瓜产业在种植技术、品牌推广、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花园人民法庭在处理哈密瓜种植、销售、运输、品牌保护等环节相关法律问题中,优化提升司法服务,让哈密瓜的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愈发响亮。
“以前光知道埋头种瓜,哪晓得卖瓜还有这么多门道。”种植户阿某说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去年,他与关系较好的收购商王某口头约定,以每公斤1.5元的价格供应1万公斤哈密瓜,王某预付5000元定金。然而交货后,王某以“坏瓜”为由拒付尾款。阿某碍于之前的交情,以及对今后合作的顾虑,就将事情一直拖到了今年。
前不久,双方先后找到了阿不都卡得尔。事情看似简单,却暗藏难点。经了解,阿不都卡得尔发现,这场“甜蜜纠纷”的症结在于瓜果“太甜”、不易储存、坏得快。哈密瓜作为高糖分的生鲜农产品,成熟度、储存条件直接影响品质,纠纷易发且损失难以回溯举证。种植户与收购商通常依赖短期集中交易,口头协议普遍,质量认定往往成为难题。
“不能只看法条,还要闻得到‘瓜香’,才能帮助瓜农解决好问题。”为打破僵局,阿不都卡得尔和同事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十余家种植户了解详情,到农产品市场调查,进冷库查看储运环境。带着沾满泥土的笔记本,法官启动“背对背”调解,向王某释明法理,指出其收货时未提异议需担责;对阿某则掏“心窝子”算账,“瓜品确有瑕疵,草草交货影响的是自己的口碑不是?”
多次调解中,法官既当“裁判员”又当“知心人”,最终促成双方各退一步:扣除实际损失2000元,王某当场支付了尾款,阿某放弃主张利息,双方握手言和。
这场纠纷的化解,折射出近年来花园人民法庭服务辖区特色产业的司法创新。
花园人民法庭针对当地哈密瓜买卖合同纠纷特点,通过规范《哈密瓜预售合同》《哈密瓜买卖合同》格式样本、预判哈密瓜买卖合同纠纷易发点、总结调解经验,不但培训出懂瓜情、知农事的调解员队伍,而且将普法课堂搬到瓜棚,用“苞谷馕式”语言为种植户讲解涉农案件的法律知识。
精于涉农案件,又不止于涉农案件。
翻开2024年审判质效“成绩单”,一组数据见证着花园人民法庭在乡村振兴、服务产业、基层治理中的加速度——全年受理民商事案件954件,审结902件,平均审理天数缩短12天,63.3%的纠纷通过调解化解;出台《花园人民法庭收案登记工作办法》,实现案件全流程留痕;将司法触角延伸至工业园区、乡镇,将116起矛盾纠纷止于诉前。(潘从武 杨舒涵)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