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真诚关怀有时因沟通不畅而被误解,温暖人心的善举也因此引发矛盾纠纷。融和法庭化作群众“家门口”的解忧驿站,那些由善意引发的纷争,在司法智慧的调解下,重显人与人之间的质朴温情。
近日,启东法院和合法庭在惠萍镇融和法庭成功调解一起不当得利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再续好友情谊。
基本案情
“法官,我真没想到,当初的好心相助,最后会变成这样......”陆某无奈地说道。原来,早前他跟范某一起在工地上打工,是范某的“老班长”。工作期间,两人的关系一直不错。然而,2021年,范某在一次工作中被夹断了手指,陆某知晓后,立即将其送往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6000余元。
“当时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看着心里也急,就毫不犹豫地垫付了医药费。”陆某回忆道。之后,范某的损伤被有关部门认定为工伤,相关的医疗费、工伤费均已通过工伤基金进行赔付。本以为事情已经圆满解决,但在陆某要求范某返还上述垫付款时,范某却以陆某作为班长也应承担责任为由而拒绝给付。事情拖了4年之久,陆某索要依然无果,遂诉至法院。
法院调解
受理案件后,经验丰富的调解员陈学辉、刘雄健立即与双方当事人展开电话沟通。在细致倾听范某的陈述时,两位调解员敏锐地发现,范某对陆某还是怀有愧疚与感激之情的,只是因自尊心作祟而难以主动示好。调解员意识到,这对“老兄弟”之间还是存在情谊的,只是缺少一个体面的和解契机。基于这一发现,调解员决定为双方的友情找寻一条弥合之道。
考虑到双方当事人日常出行不便,且无法使用网络开庭,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调解员决定将调解地点放在离双方更近的融和法庭里。
调解工作伊始,调解员并未机械地列举法律条文,而是以情感为纽带,采取“情理先行”的调解策略,循序渐进地引导双方重温那段珍贵的友谊。从相识到彼此帮助,那些温暖的往事一点点浮现在当事人的脑海中。当谈到本次纠纷起因时,调解员语重心长地提醒范某当时的困境:“那时候你受伤后疼痛难忍,是陆某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帮忙,这份情谊,可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范某内心深处,只见他双手紧握又松开,最终低下头轻声道:“是啊...那些日子,多亏了陆班长……”
最后,在调解员的耐心调解下,双方握手言和,范某承诺一次性返还陆某6000元,多年的友情得以修复。
下一步,启东法院将继续践行“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为路径,构建多元解纷体系,全力守护邻里和睦、社会稳定,让“小事不出村、矛盾不成讼”成为社会治理新常态,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来源:和合法庭 王兆琦 政治部 徐越
▌责编:政治部 徐越 胡丹
▌审核:陈南松
▌终审: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