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伴侣关系变得疏离的罪魁祸首——羞耻感。

在伴侣关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无形的力量正在悄然瓦解彼此的连接。这种力量可能表现为一方的退缩、另一方的指责,或是两人之间的沉默与疏离。而这些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层的心理机制——羞耻感。羞耻感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可能成为伴侣关系疏离的“罪魁祸首”。本文将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探讨羞耻感对伴侣关系的影响,并为读者提供一些解除内心羞耻感的思路。

羞耻感:一种内在的压力源

羞耻感是一种与自我评价密切相关的情绪体验。当我们感到羞耻时,往往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好”或“不符合他人的期待”。这种情绪不仅会带来心理上的不适,还会引发一系列的防御机制,如退缩、攻击或过度控制。在伴侣关系中,羞耻感常常表现为对某些话题的回避、对伴侣行为的过度敏感,或是对自身需求的压抑。



羞耻感的根源通常可以追溯到个体的早期发展经历。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经历了父母的否定、批评或过度保护,他们可能会将这些负面体验内化,形成对自我的羞耻感。这种内化的羞耻感会在成年后的伴侣关系中被重新激活,导致个体对伴侣的某些行为或特质产生过度的敏感和防御。

这些“被凝视的创伤”会内化为严苛的“内在审判者”(超我),并在成年后亲密关系中复活:“我必须完美,否则不配被爱”:童年因外貌被羞辱的人,会在伴侣面前疯狂掩饰身材;“需求是可耻的”:曾被指责“贪心”的孩子,连生病都不敢向伴侣求助;“真实的我会被抛弃”:那些因原生家庭贫穷而自卑的人,即使婚后富裕,仍会因购买鲜花自责“浪费”。

羞耻感的本质,是早期关系中“被接纳”体验的匮乏。当一个人从未体验过“即使不完美也能被爱”,就会将关系中的任何冲突都解读为“我的缺陷暴露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