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压垮一个人的,是内心的羞耻感。

羞耻感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它不仅仅是我们对某种行为或事件的外在评价,更是对自我价值的内在否定。在心理咨询中,我发现许多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或失误时,往往会陷入一种强烈的羞耻感中。这种羞耻感不仅会让人感到无助和绝望,甚至会压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导致极端的行为或情绪失控。

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来看,羞耻感的形成与个体的自我认同、早期经历以及内在心理冲突密切相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羞耻感的本质,并帮助读者认识到如何区分病态的羞耻感与健康的羞耻感,从而缓解内心的紧张感。

羞耻感的根源:自我认同与早期经历

羞耻感的形成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密切相关。自我认同是一个人对“我是谁”的理解,它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形成。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父母的过度批评、否定或不被接纳,他们可能会将这些负面评价内化为一种“内在批评者”。这种内在批评者会在个体犯错时放大负面感受,甚至将小事放大到“不可原谅”的程度。



例如,一个从小被父母要求“必须完美”的孩子,可能会将这种要求内化为一种自我期待。当他在生活中犯了一个小错误时,内在批评者会立刻跳出来说:“你又搞砸了,你真是个无能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否定会让他感到羞耻,甚至产生“走投无路”的感觉。

因此,羞耻感的核心在于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如果一个人将自己与某种过高的标准绑定在一起,那么一旦无法达到这种标准,就会产生强烈的羞耻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