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福州第二十五中学的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近500名师生分成5个主题团队,通过理论学习、实地探访、沉浸体验等,在行走中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州的孕育与实践。

这场由福州第二十五中学

和福州晚报联合举办的

“行见福州 学思践悟”

2025年福州第二十五中学七年级

“行走的思政课”活动

让学生们收获满满

行走的课堂

不一样的思政教育


今天的出发仪式上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福州日报社社长陈滨峰

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介绍


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州日报社社长陈滨峰

陈滨峰以福州30多年来的发展变迁为主线,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州的孕育和实践,为同学们接下来的实地探访作了行前辅导。


福州第二十五中学党总支书记陈白

福州第二十五中学党总支书记陈白表示,此次行走的思政课是一次用脚步丈量榕城,用心灵感悟历史的旅程,更是思想与行动共鸣的成长课堂。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同学们在校园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关注家乡的发展,为生长在有福之州感到幸福自豪。

仪式后

师生们兵分多路

开启了实地探访之旅


生态文明我参与

更要做惜福的人

美丽闽江展示馆

美丽闽江展示馆是我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实践基地之一,当天“生态文明我参与”主题团队的师生来到这里。


福州日报社策展团队成员何佳媛告诉孩子们,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自领导了闽江的治理与保护。兴修水利、生态水岸、湿地保护……当一项项治理成果随着一张张照片出现孩子们眼前时,闽江之治打动了一颗颗青春的心。


连家船民上岸纪念广场

位于闽江公园的连家船民上岸纪念广场,由福州日报社参与打造。


在这里,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亲历者——70多岁的郑和鑑,和孩子们生动讲述了福州连家船民“搬上岸、住下来、稳下来、富起来”的生活发展历程。


闽江河口湿地

闽江河口湿地是该团队的最后一站。站在观鸟栈道上,鸟儿时而映入孩子们的眼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铺展开来。


“我们是享福的人,更要做惜福的人,要力所能及地参与闽江保护。”陈鍠铄同学说。


闽都文化我传承

为历史文化名城自豪

今天,“闽都文化我传承”主题团队师生走进梁厝历史文化街区、新店古城遗址公园。

新店古城遗址公园

新店古城是“福州第一城”,是战国晚期闽越国故城所在,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的北部起点。


闽越文化展示馆,不仅有图文、实物,还借助影像等数字手段,让学生们获得沉浸式体验。“原来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同学们一边记录,一边惊叹于先人的智慧。


寿山石古矿洞、中国寿山石馆

随后,同学们探秘寿山石千年古矿洞、参观中国寿山石馆。由福州日报社策展的“国之瑰宝”展厅,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照片,展示习近平同志关心支持寿山石资源保护、寿山石雕刻技艺传承、寿山石文化产业发展的感人故事。



同学们边听讲边在研学手册作记录。陈乃骏同学感慨道:“这次活动学习到课堂以外的知识,增强了对闽都文化的浓厚兴趣,也为福州作为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感到自豪。”



文化遗产我保护

当好文物的守护者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视察三坊七巷。他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如今,承载着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与“魂”的三坊七巷,被打造成福建乃至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

三坊七巷保护成果展

今天上午,“文化遗产我保护”主题团队师生参观了位于光禄坊许厝里的三坊七巷保护成果展,感受三坊七巷从“保下来”到“活起来”的蝶变。“我们要以珍爱之心,从自身做起,当好文物的守护者。”齐振轩同学说。


沈葆桢故居

随后,学生们来到沈葆桢故居。去年10月底,提升后的“2.0版”沈葆桢史迹展与公众见面。福州晚报团队是该展览的策展方,主创成员张浩清来到现场,带领学生了解船政先贤。


中国船政文化城

下午,学生们延续船政之旅,来到中国船政文化城参观,动手制作船模。“整个参观过程,仿佛能感知到先人向海图强的呐喊。”翁诺汐同学说。



数字中国我助力

实践起点原来在这里

福州软件园“数字中国·实践起点”展厅

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在哪里?今天上午,“数字中国我助力”主题团队师生在福州软件园“数字中国·实践起点”展厅找到了答案。

“数字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早在200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就高瞻远瞩地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决策……”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学生们奋笔疾书。



人工智能产业加速中心

走进位于鼓楼区五凤街道的人工智能产业加速中心,学生们对DeepSeek、豆包等软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现场体验。“用DeepSeek写作文,会有很多优美的词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陈梓歆同学表示。



无人机(系统)孵化器

今天下午,该团队来到位于福州高新区的无人机(系统)孵化器。在产品展览馆,形态各异的无人机模型和设备瞬间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


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踊跃提问,与讲解员深入互动交流,眼中满是对无人机科技的向往与憧憬。


乡村振兴我见证

“菜篮子”的民生温度

今天,“乡村振兴我见证”主题团队师生来到位于马尾琅岐的“菜篮子”建设成果展示馆,探寻“菜篮子”里的幸福味道。

该基地由福州日报社策展,主创成员赵金华娓娓道来,讲述了习近平同志领导福州“菜篮子”工程建设的生动实践。


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市民“吃菜难”问题,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推动“菜篮子”基地建设,市委、市政府年年把“菜篮子”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首位。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持续努力,福州人的“吃菜难”问题早已得到解决,市民不仅“吃得到”,更能“吃得好”。

福建省种业创新中心(琅岐)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展示并推广了一系列蔬菜种植新技术、新模式,令同学们大开眼界。



“‘菜篮子’不仅装满民生温度,更承载着科技创新的力量。我们应该珍惜粮食、崇尚科学,用所学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林瑶同学说。

□思政看点

福州第二十五中学

打造闽都特色育人模式

福州第二十五中学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育人理念,构建“领导参与、全程渗透、全域协同”的立体化德育体系,思政学科与实践劳动深度结合,逐步形成具有闽都特色的多元空间融合的实践育人模式。

构建成长进阶体系。创新“五育勋章”评价体系,通过班徽设计、“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锻造德育中坚力量。设立“班主任节”,推行“青蓝工程”与德榜论坛,锻造“有温度、有方法”的德育师资。

厚植文化自信根基。开发“海丝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等跨学科课程,依托陈文龙忠义精神、洪家茶制作技艺等本土资源,构建“思政+非遗+实践”课程体系。

形成全域育人格局。联动家庭、社区及非遗传承人,打造“学校—社会—家庭”共同体。通过“犁梦园”种植养护、非遗技艺体验等劳动实践,实现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

福州第二十五中学成为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实验学校,其“循道地理”育人模式在全市推广。

记者 关志杰 赵铮艳 李锦清 马丽清 刘珺 肖远强/文

记者 叶诚 石美祥 包华 陈暖 郑帅/摄

新媒体编辑 兰超

监制 管慧 邱泉盛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