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的树林中,传来了此起彼伏的婉转鸟鸣。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学生舒湉芯和同学正手持望远镜,屏息凝神地捕捉着林鸟的踪迹。突然,一抹灵动的身影闯入她的视线。
“快看!它的脸颊有红色和白色圆斑,是红耳鹎!”舒湉芯压低声音轻呼,身旁的学生马上围了过来。他们一边对照图鉴,比对鸟儿身上的特征,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观察细节,俨然一副“小研究员”的架势。
这样寓教于乐的实践场景,正是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积极践行“每周半天计划”的生动缩影。自深圳启动“每周半天计划”以来,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勇立潮头,作为试点学校,积极实践“半天阅读课+半天校外课”。
“教育不应囿于教室的四面墙。”深圳实验学校副校长、坂田部执行校长张楠介绍,学校在不改变现有学科课时安排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课程实施方式和变换教学场景,单双周轮流安排半天校外课和半天阅读课,设计系列“前置—实践—延伸”课程,努力将“世界即学校,自然即教材”的育人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当中,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如何有序推进“每周半天计划”?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成立专项组,搭建“决策—统筹—执行”三级保障体系,实现管理效能与教育创新有机统一。在明确纵向决策传导后,学校着手整合横向资源。项目执行负责人叶伟生时常带领教师团队,开展实地调研与主题教研。他们多次奔赴公园、场馆等多种实践活动基地,挖掘更多育人实践场景。
考察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时,学校邀请专家教师蒲颖,共同探索校外课程路线。从滩涂到树林,蒲颖详细解读红树林生态奥秘,学校教师则结合生物、数学等不同学科特点,巧妙设计课程内容。以五年级为例,考虑到学生处于思维萌芽阶段,项目组结合科学学科“生物与环境”单元,以“红树的朋友圈”为主题,创设“前置—实践—延伸”课程。
在前置的“半天阅读课”上,学生们早早地解锁探秘工具,学习使用望远镜。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特别制作了红树林知识展板、生物图鉴,精选《飞翔的精灵——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初探》等相关书籍,量身定制一座知识宝库。
“依托‘半天阅读课’,孩子们能够初步了解红树林,便愈发期待见到真的红树林生态。”看到学生课上自发地预习,课间热烈讨论,张楠眼中满是欣慰,“这种由内而外的探索欲,正是前置课程埋下的种子”。为浇灌更多求知新芽,学校打造多元化阅读生态,扩容图书馆,同时打造300㎡的“人文中心”,拓宽阅读空间。
如何让阅读的种子持续生长?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将其播撒在实践土壤里,实现阅读与实践的闭环。“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揭开红树‘朋友圈’的神秘面纱!”五年级科学教师谢凤玲指向滩涂上的鸟群,“你能找到几种水鸟呢?我们用望远镜锁定它们,将名称和行为等信息填到任务单上。”学生们随后化身“小小侦探”,记录不同鸟类的“档案”。
沿着考察路线,学生们用画图、连线、问答等多种形式记录探究成果。学生的欢呼雀跃,同样感染了同行的家长义工。在叶伟生看来,家长义工是“护航者”,更是“每周半天计划”的深度参与者,“有位家长参与红树林活动后深受触动,主动帮忙联系深圳燃气科学馆,拓展课程资源。”
起初,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以五年级为试点年级,探寻“每周半天计划”的实施路径。如今,项目已延伸至三、五、七年级,教师团队更用心设计了26个校外实践项目,涵盖博物馆、数学馆、科学馆等各种场所。
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多个项目纵深推进,依年级特点构建螺旋式课程体系。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红树林项目中分别从鸟类名片、食物网到生态关系逐步深入探究,在博物馆项目中分别开展观察陶瓷纹样、对比古今青铜器和探究陶瓷背后的历史等活动。目前,学校有19个项目获深圳市2025年“每周半天计划”课程开发项目立项。每个项目都体现了跨学科学习,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让知识“活”起来。
自“每周半天计划”开展以来,学生的蜕变令人欣喜。红树林自然笔记、青铜器形象设计、数学立体模型……学生用一份份作品,展现综合素养的提升。七年级学生魏星雨手绘的红树林观鸟攻略,让班主任巫小玉赞不绝口,“攻略里不仅详细描绘了红树植物、动物特征,连深圳湾的地形细节都精准呈现,兼具实用价值与趣味性。”
看着孩子走到户外,用身心感受深圳的自然与人文魅力,家长陈女士满是感慨,“孩子现在积极主动观察自然与生活,周末还要带着妹妹去深圳湾当‘小老师’,我想这就是开展‘每周半天计划’的意义。”正如这片扎根淤泥却坚韧生长的红树林,学生们在一次次走出课堂的探索中,汲取着知识养分,向着更广阔的未来振翅高飞。(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刘盾 通讯员 谢钰然)
作者:刘盾 谢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