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之间的攻击性是本能,学会表达攻击才是本事。

在伴侣关系中,攻击性似乎是一个难以避免的话题。无论是言语上的冲突,还是行为上的疏远,攻击性往往是关系中的一种本能反应。然而,这种本能并非不可控,也并非毫无意义。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来看,伴侣之间的攻击性实际上反映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情感创伤、未满足的需求以及潜意识中的冲突。学会表达攻击,而非被攻击性所控制,才是维护健康关系的关键。

本能的攻击反应: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动机

本能的攻击反应通常是无意识的,表现为指责、冷暴力、讽刺或肢体冲突等。这些行为往往并非出于理性思考,而是源于早期经历中未解决的情感创伤。例如,一个人可能在童年时期感受到被忽视或被不公平对待,这种经历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受害者心态”,并在伴侣关系中被触发。



本能攻击的表现:

冷暴力(“你不理我,那我也不理你”):通过切断情感连接惩罚对方,实则是用被动攻击掩盖对“被抛弃”的恐惧;

翻旧账(“你上次也这样!”):把当下的不满嫁接到过往创伤,本质是借机发泄积压的委屈;

人格贬低(“你和你爸一样自私”):将具体行为上升为对伴侣人格的全盘否定,背后是对“理想化客体”破灭的愤怒;

反向控制(“行,都听你的”):用表面的妥协压抑真实需求,最终演变成暗中的较劲。

这些行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对早期创伤的强迫性重复。例如,童年常被父母忽视的人,一旦发现伴侣注意力转移,可能瞬间退行到“被抛弃的恐惧”中,用攻击先发制人——这并非针对当下的伴侣,而是对内在受伤小孩的应激保护。

心理动机机制:

攻击性可能是对伴侣未能满足某些情感需求的反应,这些需求可能从未被明确表达过。当个体感受到威胁或不安全感时,攻击性可能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出现。攻击性可能反映了个体内心深处的矛盾,例如对亲密的渴望与对独立的追求之间的冲突。本能的攻击性行为往往会破坏伴侣之间的信任与亲密感。长期处于攻击性关系中,双方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关系逐渐疏离甚至破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