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针对“加班文化盛行”这一社会痛点问题发声,明确表示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并非全面禁止加班。3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提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就“保障休息休假权益”提出举措,通过强化执行监督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同时鼓励弹性错峰休假等。
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建议每周上班不超44小时。听到国家出手整治延长加班的现象了,打工人是不是拍手叫好?劳动者的春天就要到了。说起劳动法其实相当健全,条条框框都规定了,但实际执行起来却并非依照劳动法。
大部分人的工作时间都远超八小时,甚至十二小时或者更多。所谓的“八小时工作制,双休节假日”,又有几个人能完全享受到?为给企业减负,人社局在社保缴纳的比例上给予企业扶持降率。企业降了比率,却加大压榨劳动者的力度。不跟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给劳动者缴纳社保,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长,降薪打压逼迫劳动者离职……
从法律角度看,劳动法规定每日工作超8小时、每周超44小时均属违法,企业若需加班必须与员工协商,且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用人单位违法加班面临多种处罚,劳动行政部门有权责令改正,安排加班须依法支付加班费,情节严重的会受到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
此次政策具有多方面意义。一方面,以刚性约束规范用工行为,能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让劳动者从“加班循环”中解放出来,平衡工作与生活。比如已有大疆、海尔等企业带头行动,员工工作与生活状态得到改善。另一方面,这也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超60%,超时工作导致消费能力透支,制约内需。当劳动者有更多休息时间,释放的文旅、教育、健康等消费需求,将为内需增长注入新动能。
对于劳动者而言,新规下需学会应对“隐形加班”,做到“三要三不要”,若遭遇强制加班,可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总之,此次发改委发声及相关举措,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有力保障,也是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积极尝试。
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稽查专员嵇小灵在介绍提振消费有关情况时提到,将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非法添加、假冒伪劣、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市场顽疾,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对缺陷产品召回的监管力度,让市场更加安全、有序、规范运行。
嵇小灵表示,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集中查处了一批诸如食品非法添加、虚假广告、加油机计量作弊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不法经营者形成了强大震慑。今年还将继续部署开展“守护消费”铁拳行动。下一步,将全面升级12315平台,强化大数据技术应用,推广消费纠纷在线解决机制,拓展基层消费维权服务网络,努力将更多的消费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消费维权“零距离”“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