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服务型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企业内部管理却未能跟得上法治的节奏,不乏因为用工管理不善引发的纠纷。近期,泰州市海陵区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因用工不规范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
一、入职迷雾:当“漫不经心”的管理竟是“潜在地雷”
2023年7月,父亲带着21岁小关到顺利公司,与公司负责人说:“孩子刚毕业,先在这儿锻炼锻炼,等稳定了再签正式合同。”公司老板常总点头应允。
就这样,在没有规范的入职流程,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甚至连工资标准都是“到时候看情况”的状态下,小关开始了工作。
在接下来的四个月里,考勤机记录上下班,请假只需微信通知一下,工资是每月固定的一笔转账,扣款则是公司自行判断。
2023年11月后,小关便不再来上班。常总对此并未多想,直到2024年年初,她突然收到了劳动仲裁出庭的通知,但是,自己不过就是招了个实习生,怎么就成了正式员工了?经过仲裁,常总被要求承担由于不签订劳动合同带来的一系列法律责任,但她对此结果并不服气,于是诉至法院。
二、法庭交锋:用“证据说话”解读劳动关系的“法律拼图”
公司试图用《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证明双方只是实习关系,却被法官一语点破问题核心,即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双方实际履行了劳动权利义务,符合劳动关系本质特征的法律关系,就可能构成事实劳动关系。
本案中,社保缴纳记录是事实劳动关系的“隐形身份证”,连续五个月的社保缴纳记录清晰地证明了双方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尽管小关多次请假,公司却无法提供合法的考勤扣款依据。不签劳动合同、无人整理考勤机记录、不打印工资明细,这些用工管理的疏忽导致的风险终于引爆。
最终,法庭判决顺利公司支付小关双倍工资差额及违法解除补偿金共计1.4万元。
三、法官支招:用“规范管理”打造企业的“金钟罩”
管理混乱、制度缺失是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硬伤”。如何规避这些问题,承办法官释法明理的同时,也对小微企业提供良策,开具了“药方”。一是劳动合同模板化,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让合同成为双方的保护伞;二是考勤工资确认制,让员工每月签字确认考勤,工资条注明扣款明细,规范的管理能避免大多数纠纷;三是落实管理制度,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并让员工学习确认,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四是树立证据意识,将口头沟通转化为书面记录,把模糊约定落实为具体条款,法律只认白纸黑字,管理越随意,风险越高。
最后需要提醒小微企业老板,知法、守法、用法,才会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文稿 丁 慧
排版 苍 菲
审核 吴嘉臻
海陵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