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长期护理需求日益迫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近3亿,占总人口的18.7%,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过4000万人。为应对这一挑战,2024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国家医保局联合发布《关于颁布健康照护师(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人社厅发〔2024〕14号),正式将长期照护师(职业编码4-14-01-03)纳入国家职业体系。这一新兴职业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迈出关键一步,也呼应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这一发展理念。

产业支持,全力服务“长护险”出世

2016年国家启动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试点,2020年稳妥有序扩大至49个城市。在2025年1月17日国家医保局召开的“保障人民健康 赋能经济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司长樊卫东讲道,八年来,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阶段目标基本实现,拉动相关产业社会资本投入约600亿元。

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上,国家医保局从大力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再到“投资于人”打造长期照护师新兴职业,全力推动长护险制度出台。各地医保局在国家医保局的指导下,通过政策创新、资源整合和试点示范,有效推动了长护险产业链的扩容与升级,为应对老龄化提供了可持续的产业支撑。

比如,南通市作为长护险首批试点城市,建成全国首个长期护理服务产业园,吸引社会投资超30亿元。定点服务机构从最初的2家增至360余家,并推动康复辅具企业、智慧养老设备制造商等配套产业发展。医保部门还计划通过产业园搭建全链服务平台,整合企业、金融机构和商保公司资源,优化服务项目和辅具目录,促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可见,长护险不仅是社会保障工具,更是激活银发经济、推动地方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目前,虽然全国层面的长护险大文件暂未印发,但多地已发布长期护理保险实施细则或征求意见稿。结合国家医保局信息,可以预见长护险全国性制度文件会于2025年完成政策发布。


新兴职业诞生,破解老龄化社会“照护荒”

长期照护师职业的设立,源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16年试点以来,全国49个试点城市参保人数已达1.8亿,累计260万人享受待遇,试点城市专业护理人员规模约33万人,护理服务机构达8000家,提供居家、社区及机构护理服务。不过,按照国际上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配置的标准,我国仍需填补超千万护理人员缺口。

而且,传统养老护理员存在学历低、年龄大、技能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失能人群对医疗护理、心理支持等复合型服务的需求。长期照护师通过职业细分和标准化建设,为的就是解决行业“有服务无标准、有人力无专业”的痛点。

为破解“照护荒”,国家医保局在推动长期照护师这一新兴职业诞生的基础上,又在2024年11月,出台《关于推进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国各省市建立认定机构,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江苏省率先响应,于2025年4月19日在南通市成功举办全国首场长期照护师初级工考试,首批100名考生参加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将获得全国首批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南通市也逐步针对长期护理产业构建起“培训—考核—就业”全链条服务体系。

江苏某护理机构管理人员坦言“过去大家也持证上岗,但拿出来的证五花八门,有人社部门发的,有协会发的,还有公司、机构发的,今后失能老人的生存质量需要靠人才队伍专业度的提升,长期照护行业迫切需要统一持证,此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将牢牢夯实行业发展根基”。

在人才培养上,国家医保局为了推动长期照护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职业化发展,国家医保局于2025年4月正式推出了《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教材》,成为助力广大长护服务从业者自我提升、实现职业理想的专业学习资源。该教材分为《长期照护师(基础知识)》《长期照护师(初级)》《长期照护师(中级)》《长期照护师(高级)》四册,完整的学习路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差异化需求,也解决了“新工种”无标准化教材的问题。

另外,国家医保局又于4月24日联合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社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长期照护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对培训对象范围、培训内容、培训基本流程、培训机构设置、培训方式、等级认定以及人才培训的配套支持措施做了明确的规定,促进培训与就业供需衔接,并按规定落实财政补助政策等,共同在全社会营造出关心支持长期照护职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长期照护师职业的诞生,不仅是应对老龄化的技术方案,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制度回应。正如上海一位照护师所言:“老人忘记了很多事,却记住了我的名字”——这份职业的温度,正源自专业技能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长护险全国推行,预计到2030年该职业需求将突破百万,成为银发经济的重要支柱。


“复合型人才”,专业技能值拉满

在笔者此前调研中,一位失能老人的家属曾讲道:“我们最怕的就是遇到不专业的护理员,不仅照顾不好老人,还可能给老人带来二次伤害。”在2025年的人大提案中,不少人大代表也针对“照护队伍专业化问题”做了相关建议,普遍反映目前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2024年版)中,首次将长期照护师定义为“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支持等技能,在职业等级划分上,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近日在江苏南通举办的即为初级长期照护师的考试。

具体来看,初级(五级)侧重生活照护(权重50%)、应急处置等基础技能,如清洁护理、体位管理;中级(四级)增加对症护理(如咳嗽、便秘处理)和心理照护,需具备医疗异常识别能力;高级(三级)覆盖慢性病护理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等)和传染病预防,要求综合管理能力。

可见,与传统家政员、养老护理员相比,长期照护师具有三大特性:一是服务对象特定:主要面向经失能评估的长期护理保险参保者,需应对吞咽障碍、运动障碍等复杂需求;二是技能复合性:融合生活照料、基础医疗、心理支持及保险知识,例如需掌握生命体征监测、关节活动训练等技能;三是职业尊严有所提升:通过职称从“员”到“师”的转变,强化社会认可度,在江苏南通的首场考试中,平均年龄41岁,最小的还不满20岁,其中还有不少男性考生的身影。


不过,尽管制度框架已建立,政策成效初显,仍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筹资渠道单一。目前长护险过度依赖医保基金,需探索财政补贴、企业分担等多元化筹资模式;二是区域差异显著。由于各地发展水平不一,各试点城市在待遇水平、评估标准上存在差异,需加快全国制度统一,而且部分地区培训师资力量与教材标准化不足问题较为凸出。三是职业边界不清晰。需要进一步厘清长期护理师与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的职责边界,并通过提升职业荣誉感与加强社会保障水平吸引更多人才进入护理领域。

写在最后:长护险作为社保“第六险”,是破解失能人群照护难题的核心政策工具。从产业链建设到专业人才培育,我国正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人力赋能”的全链条模式,逐步构建起覆盖需求端、供给端和服务端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未来,随着银发经济红利释放,长护险有望成为养老产业的核心驱动力。通过“产业链+人才链”的双向赋能,我国正朝着“老有所护”的目标稳步迈进。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鲸鱼

编辑 | 刘莹 高鹏飞

热点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