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电话铃声打破了乡下院子的宁静,我放下手中的浇水壶,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慢慢走向屋内。

“妈,是我。”电话那头传来儿子熟悉的声音。

“小明啊,有事吗?”我强装平静。

“我和丽丽下个月要出差,小宝放暑假没人照顾...”

我沉默了。庭院里的蝉鸣声越发清晰,手机微微发烫,那种被需要又被利用的感觉再次涌上心头。

01

我叫李秀珍,今年60岁,老伴王建国两年前因病去世。我和老伴原本在河南农村老家生活,过着平静而简单的日子。每天早起收拾院子,种点蔬菜,养几只鸡,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也舒心自在。

五年前的春天,儿子李明打来电话,说他媳妇张丽怀孕了。李明在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做中层管理,张丽是幼儿园老师。两口子都有工作,加上北京的生活节奏快,没时间照顾孩子。

“妈,您能不能来北京帮我们带孩子?丽丽怀孕了,医生说是个男孩,预产期是八月。”李明在电话里说。



我心里一阵喜悦,连连应下:“好好好,那我收拾一下就过来。”

“妈,您真是太好了!”儿子在电话那头高兴地说。

挂了电话,我看着院子里刚发芽的菜苗,心想自己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但为了儿子、为了孙子,值得!我把家里简单收拾了一下,跟邻居王大妈打了招呼,拜托她偶尔来看看房子。

“秀珍,你真是有福气,去城里享清福了!”王大妈笑着说。

我摇摇头:“哪是享清福,是去帮孩子们带孙子呢。”

“那也比在乡下强啊,城里什么都方便。”

我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临行前,我最后看了一眼老伴的遗照:“老王,我去照顾咱们孙子了,你在那边安心吧。”

北京的生活和我想象中差不多,既陌生又忙碌。儿子和儿媳住在北五环外的一个小区里,两室一厅,70多平米,虽然不大,但在北京也算是他们夫妻拼命工作几年才买下的。

孙子李小宝出生后,我的生活彻底变了样。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先做一家人的早餐。儿子儿媳七点出门上班,我负责给小宝喂奶、换尿布。等孩子大一点,又要操心辅食。小宝三岁开始上幼儿园,我每天早上七点半送他去,下午四点半接回来。回家后还要准备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

晚上,我还要给小宝讲故事,教他认字、数数。虽然自己没什么文化,但简单的还是会一点。我经常给小宝讲乡下的故事,告诉他怎么种庄稼,怎么养鸡鸭。小宝很聪明,学什么都快,在幼儿园表现也很好,老师经常表扬他。

“妈,您带孩子真有一套,小宝在幼儿园可乖了,老师都夸他懂事。”有一天晚上,儿媳妇张丽从幼儿园接孩子回来,高兴地对我说。

“是啊,妈,您辛苦了。”儿子李明也笑着说。

我心里甜滋滋的,虽然每天累得腰酸背痛,但看到儿子儿媳和小宝都开心,我就满足了。

小宝三岁生日那天,一家人在家里庆祝。李明买了一个大蛋糕,还给我买了一条金项链作为礼物。

“妈,这是我和丽丽的一点心意,谢谢您这些年的付出。”李明把项链给我戴上,眼里满是感激。

我摸着脖子上的金项链,眼睛湿润了:“傻孩子,咱们是一家人,说什么谢谢。”

“奶奶最好了!”小宝扑到我怀里,用他肉嘟嘟的小手摸着我的脸。

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虽然离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乡下,虽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没有朋友,没有自己的空间,但为了这个家,我心甘情愿。



小宝很依赖我,晚上睡觉也要我在旁边。有时候儿媳妇想哄他睡觉,他还会哭闹:“我要奶奶!”

“小宝太黏您了,妈。”张丽有时候会这样说,但语气里更多的是庆幸,毕竟有我在,她晚上可以休息,不用被孩子折腾。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渐渐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节奏,也习惯了照顾小宝的忙碌。但好景不长,随着小宝上小学,一切开始悄然变化。

02

小宝六岁那年九月,开始上小学一年级。我早早地做好了准备,给他买了新书包、新文具,还特意做了他爱吃的红烧肉。

“小宝,奶奶送你上学去啊。”我高兴地说。

谁知儿媳妇张丽在一旁说道:“妈,不用了,我今天请了假,要送小宝去上学。第一天上学是很重要的,我想亲自去。”

我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好啊,那你送吧。”

心里却有点失落,毕竟小宝从小都是我一手带大的,他上学第一天,我也想见证这个重要时刻。不过既然儿媳妇这么说了,我也不好坚持。

从那以后,张丽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小宝的学习和生活。这本来是好事,但她对我的态度也开始微妙地变化。

一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给小宝讲故事,讲到了《狼来了》的寓言,正准备讲故事的道理,张丽突然走进房间。

“妈,您别总讲这些老掉牙的故事了,现在的孩子需要更有创意的教育方式。”她拿出一本彩色的英语绘本,“小宝,妈妈给你读这个。”

我默默地站起身,走出了房间,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类似的事情开始越来越多。有一次,我做了红烧肉和糖醋排骨,都是小宝爱吃的。

“妈,您做饭太油腻了,对孩子不好。现在的孩子需要清淡饮食,您这种农村的烹饪方式不适合小宝。”张丽皱着眉头说。

我一下子呆住了,手里的勺子都忘了放下。

“丽丽说得对,妈,您的饭菜确实有点油。”李明也附和道。

我艰难地笑了笑:“好,那我以后注意。”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儿媳妇说的“农村烹饪方式”,心里酸涩不已。我不过是按照小宝的口味做菜,他从小就爱吃我做的红烧肉,现在怎么就成了“不适合”了?

小宝刚上学那会儿,成绩还不错,但到了期中考试,语文只考了85分,比班上最高分低了10分。

“都是因为奶奶平时太溺爱他了,没有好好辅导他学习。”一天晚上,我听到张丽在房间里对李明抱怨。

“妈岁数大了,教育理念也跟不上现在的教育方式。”李明的声音传来。

“要不咱们送他去上补习班吧,反正有妈在家,接送也方便。”

“也只能这样了。”

听到这些话,我的心像是被针扎了一样疼。我确实没什么文化,只上过小学,但我一直很用心地照顾小宝,每天晚上都督促他写作业,检查他的书包。可在儿子儿媳眼里,我却成了“没有教育理念”的老太太。

从那以后,小宝每周要去三次补习班,都是我负责接送。有一次放学路上,小宝问我:“奶奶,妈妈为什么总说你做的饭不好吃?我明明很喜欢啊。”

我笑了笑,摸摸他的头:“因为妈妈想让你吃得更健康啊。”

“可我就喜欢奶奶做的饭。”小宝嘟着嘴说。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家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张丽开始频繁地挑剔我做的家务:地板没擦干净,衣服没叠好,厨房油烟味太大。有时候李明也会跟着抱怨几句。

更让我难过的是,张丽的父母每个月都要来住几天,每次来都要当着我的面说些难听的话。

“你看这厨房,油渍渍的,一看就是农村人做饭。”张丽的妈妈曾这样评价。

“小宝这么聪明的孩子,跟着没文化的老人家,真是耽误了。”张丽的爸爸也这样说过。

我强忍着泪水,一声不吭地继续做家务。在他们面前,我就像是一个透明人,一个没有尊严的保姆。

最后的导火索是小宝膝盖受伤那件事。

那天,小宝放学回来,膝盖上有个小伤口,说是和同学玩耍时摔倒了。我赶紧把他扶到沙发上,用自己从老家带来的药酒给他擦伤口,又用创可贴贴好。

晚上张丽回来,看到小宝膝盖上的创可贴,问怎么回事。小宝告诉她后,她立刻揭开创可贴查看。

“妈!您用什么东西给小宝擦伤口了?这么脏!”张丽闻到药酒的味道,脸色一下子变了。

“就是我从老家带来的药酒,消毒效果很好...”我小声解释。

“什么药酒!这是什么年代了,还用这种东西!伤口感染了怎么办?”张丽几乎是吼着说。

小宝被吓到了,小声说:“妈妈,不疼的,奶奶给我擦了药,已经好多了...”

“你别说话!”张丽厉声打断他,然后拉着小宝去卫生间重新清洗伤口,还用酒精消毒,疼得小宝直哭。

当晚,李明下班回来,张丽把事情告诉了他。我以为儿子至少会帮我说几句话,没想到他皱着眉头对我说:“妈,您这样做太危险了。现在不比您那个年代,有专业的医疗用品,您那些老土的方法早就过时了。”

我低着头,不知道该说什么。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李明摔倒,我也是用这种药酒给他擦伤口,他从来没有感染过。可现在,这成了“危险”的做法。



两天后的晚上,李明突然说要和我谈谈。我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

“妈,我和丽丽商量了一下,觉得您年纪大了,在城市里生活太累了。”李明一边说一边避开我的目光,“我们觉得,您还是回老家休息吧,那边空气好,也清静,您也能享享清福。”

我看着儿子冷漠的眼神,明白了一切。我不是被请回去“享清福”,而是被嫌弃了,被赶走了。我就像一个用完就扔的工具,当他们需要我帮忙带孩子时,我是香饽饽;现在孩子大了,我就成了多余的人。

心里虽然难过,但我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好,我收拾一下,后天回去。”

李明似乎松了一口气:“妈,您别多想,我们是为您好。乡下空气好,您身体也能养养。”

我笑了笑,没有反驳。我明白,这些都是借口,他们只是不想再看到我了。

03

收拾行李那天,小宝一直跟在我身后,眼睛红红的:“奶奶,您为什么要走啊?是不是我不乖啊?”

我蹲下身,抱住这个陪伴了我五年的小家伙:“不是的,奶奶是回老家休息一下。小宝乖,要好好学习,听爸爸妈妈的话。”

“我不要您走,我要和您一起回老家。”小宝搂着我的脖子,眼泪止不住地流。

张丽走过来,硬是把小宝拉开:“小宝,不要闹了,奶奶要回老家休息,你要上学,不能跟着去。”

“我不要上学,我要和奶奶在一起!”小宝挣扎着。

“够了!”张丽提高了声音,“回屋去写作业!”

小宝被吓住了,哭着跑回自己房间。我站在原地,心如刀绞。五年来,我把全部的爱都给了这个孩子,现在却要被迫离开他。



临行那天,李明送我去火车站。一路上,他只是机械地询问我有没有带够衣物、药品,没有一句真心的话。

“钱我已经给您准备好了,够您用一阵子的。”在火车站,李明递给我一个信封。

我没有接:“不用了,我还有退休金,够花的。”

“那...您保重身体。”李明有些尴尬地说。

我点点头,没等他转身,我就拖着行李箱上了火车。透过车窗,我看到站台上的儿子松了口气的表情,心里一阵酸楚。

回到老家,推开许久没人住的房子,屋里满是灰尘和潮湿的气味。我放下行李,坐在门槛上,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曾几何时,我以为自己是幸福的,有孝顺的儿子,可爱的孙子,和睦的家庭。可现在,一切都成了泡影。

我擦干眼泪,开始打扫房子。扫地、拖地、擦窗户,一直忙到天黑。虽然身体疲惫,但心里更难受。

第二天一早,邻居王大妈听说我回来了,急忙过来看我。

“秀珍,你回来了?怎么不提前说一声啊?”王大妈一边说一边走进院子。

“临时决定的,也没来得及告诉你。”我勉强笑了笑。

王大妈打量着我憔悴的面容:“你这是怎么了?在城里过得不好?”

我再也忍不住,把这些年的经历和盘托出。说着说着,眼泪又流了下来。

“这些白眼狼!”王大妈气愤地说,“你付出那么多,他们竟然这样对你!”

“算了,都是自己的儿子。”我叹了口气。

“你啊,就是太心软。他们把你当工具人,用完就扔,一点不把你当亲妈!”

王大妈走后,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荒芜的菜地,突然有了主意。与其在这里自怨自艾,不如重新开始我的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清理菜地,种上各种蔬菜:白菜、萝卜、茄子、辣椒。每天早上,我都早早起床,给菜地浇水、施肥、除草。看着嫩绿的菜苗一天天长高,心情也好了许多。

我还在后院养了几只鸡,每天早上能听到公鸡打鸣,中午有新鲜的鸡蛋吃,感觉回到了从前的生活。

村里人知道我回来后,经常来串门,带来自家种的蔬菜和自制的咸菜。我也会把自家种的菜送给他们。这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氛围,是我在城市里从未感受到的。

有一天,我听说村东头的张大爷生病了,无人照顾。张大爷是个孤寡老人,七十多岁,膝下无儿无女。我带着自己做的鸡汤去看他。

“张大爷,听说您病了,我给您熬了点鸡汤,您喝点暖暖身子。”我站在张大爷家门口喊道。



一个瘦弱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走出来,脸色苍白:“是秀珍啊,听说你从城里回来了。快进来坐。”

张大爷的家里很简陋,但收拾得很干净。他告诉我,自己得了风湿病,最近疼得厉害,连饭都做不了。

“那可不行,您这么大岁数,不能饿着啊。”我二话不说,卷起袖子,帮他收拾屋子,又去厨房给他做了顿饭。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去张大爷家看看,帮他打扫卫生,做点吃的。渐渐地,我们成了忘年交。张大爷虽然没什么文化,但见多识广,经常给我讲一些有趣的故事。

“秀珍啊,你这么好心肠,那儿子怎么能那样对你呢?”有一天,张大爷突然问我。

我苦笑了一下:“城里人和咱们不一样,他们讲究的东西多。”

“胡扯!”张大爷生气地说,“不管城里乡下,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忘恩负义的东西,不配做你儿子!”

听了这话,我心里既温暖又酸楚。在这里,我找到了真正的关心和尊重。

村委会得知我回来后,邀请我参加村里的“银发课堂”,教小朋友们做一些传统手工艺,比如剪纸、编草帽。虽然工资不高,但能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我就很满足。

有一天,王大妈的孙女来看她,带来了一部智能手机。看着王大妈和孙女视频聊天,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

“大妈,你这手机挺好用的啊。”我好奇地问。

“是啊,我孙女给我买的,说是可以随时看到她。你要不要也弄一个?”

我点点头:“好啊,我想学学。”

第二天,我跟着王大妈去镇上买了一部简单的智能手机,办了套餐。回来后,王大妈教我怎么用微信,怎么刷抖音。一开始很不习惯,但慢慢地,我开始喜欢上这种新鲜事物。

我在抖音上看到很多农村老人分享自己的种菜、做饭视频,有的还很有名气。于是,我也试着拍了几个自己种菜、做饭的短视频发上去。没想到,居然有人点赞留言,还有人问我菜怎么种,饭怎么做。

渐渐地,我的抖音账号有了几百个粉丝,村里人知道后,都亲切地叫我“网红奶奶”。我虽然害羞,但心里也美滋滋的。通过这个平台,我认识了很多和我有相似经历的老人,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就这样,我在乡下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快乐。虽然偶尔还会想起小宝,想起在城里的日子,但已经不会像刚回来时那样痛苦了。

我明白,人生有起有落,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城里,我是个没用的老太太;在乡下,我是受人尊敬的“网红奶奶”。

回到老家一个月后的一天,我正在菜地里干活,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我擦了擦手上的泥土,拿出手机一看,是李明打来的。

我心跳加速,犹豫了一下,还是接通了电话。

“妈,您还好吗?”李明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紧张。

“挺好的,乡下空气好,我种了不少菜,还养了几只鸡。”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

“那就好...那个...妈,我和丽丽下个月要出差一个月,小宝放暑假了,没人照顾。您能来帮忙看一下孩子吗?”

听到这话,我心里一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