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乃天地至尊之位。"这是道家经典《撼龙经》中的名句。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曾在《青囊奥语》中写道:"寻龙点穴三十六,天机不可轻传人。得玄黄四势者,子孙三代贵气临门。"北宋年间,著名地理师郭璞拜访一处深山古宅,惊叹道:"此地天地玄黄四势齐备,难怪能一门三进士!"




道家清微派掌门张三丰在《道法自然论》中曾向弟子揭示:"世人皆知山管人丁水管财,却不知天地玄黄四势乃龙脉之精华。寻常地势或可富贵一时,唯有玄黄四势之地,方能门庭鼎盛,世代昌隆。"
这玄黄四势风水之法,乃道家秘传心法,非明师指点不得其门。徐子平《地理辨正》记载了一位寒门学子因家宅位于玄黄四势之地,不过三代便出了两位朝廷重臣和一位状元郎的传奇故事。古人云:"地灵人杰",这方神奇的风水格局,究竟有何等奥妙,能让普通人家跃居高位?让我们揭开这道家秘术的神秘面纱。
玄黄四势风水理论源自道家太极阴阳学说,最早见于汉代《葬书》,后经唐宋诸多道士完善。这套理论融合了《易经》八卦与五行相生相克之道,被历代风水大师奉为至宝。《青囊经》有云:"山管人丁水管财,风水二字妙无穷。"玄黄四势正是风水学中极为罕见的上乘格局。
大唐贞观年间,太史令李淳风奉皇命南下勘察地脉。这位身兼道士与天文学家双重身份的奇人,精通《黄帝宅经》《葬经》等风水典籍,更通晓星象变化。当时朝廷欲在南方选址建立行宫,需寻一处风水极佳之地。
初夏时节,李淳风一行人跋山涉水,来到南阳盆地边缘地带。这日正午时分,烈日当空,李淳风忽然勒马停步,远眺前方地势。只见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处开阔平地,地形奇特。他立即取出罗盘测量,眉头渐渐舒展,眼中闪烁异彩。
"奇哉!妙哉!"李淳风抚须惊叹,随即从马背上跃下,踏入这片土地。他指挥随行弟子四散勘察,自己则登上附近一处小丘,观察全局地势。
弟子刘元回报道:"师尊,此地后方有巨山盘踞,形如卧牛;东侧有溪流环绕,水质清澈;西侧丘陵起伏有致;前方开阔平坦,视野极佳。"
李淳风闭目感受片刻,随即睁眼道:"此地气场不凡,山环水绕,藏风聚气。龙脉自北向南延伸,气势磅礴。地气与天星相应,实乃罕见的风水宝地。"
随行的道士张远问道:"师尊为何如此肯定?"




李淳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取出《撼龙经》翻阅片刻,又拿出罗盘再次测量。他手指轻轻拂过罗盘中心,低声道:"《地师真诀》有云:'真龙得水为上局,明堂开阔聚灵气。'此地山水相配,五行俱全,实为难得。"
正当众人探讨之际,远处传来牛铃声响。一位身着粗布衣的农夫牵着水牛,从山间小道缓缓走来。李淳风见状,示意众人稍候,独自迎上前去。
"这位老丈,请问此地是否有人居住?"李淳风拱手问道。
那农夫抬头打量了李淳风一眼,见其衣着华贵,却态度谦和,便停下脚步回答:"回大人话,此地有我们赵家村,共十余户人家,就在前方谷口处。"
"可否带我前去拜访?"李淳风问道。
农夫点头应允,领着李淳风等人来到村口。村庄依山傍水,布局有序,却显得有些破旧。李淳风环顾四周,目光最终落在村中一座稍大的宅院上。那宅院虽不华丽,但位置绝佳,恰好坐落在整个地形的中心点上。
村长赵匡胤得知有朝廷官员到访,立刻出门相迎。赵匡胤身材高大,面相方正,虽是普通农民,却透着一股不凡气质。李淳风暗自点头,这正符合《相地经》中所言:"福地养福人,贵地出贵相。"
在赵匡胤家中,李淳风观察到宅院布局颇有讲究。院落坐北朝南,左有水井,右有小园,前有庭院,后靠小丘,虽是简朴,却颇得风水之道。
饮茶间隙,李淳风不经意问道:"赵村长,贵家族在此居住多久了?"
赵匡胤恭敬地答道:"回大人话,先祖三代前迁居至此。家父常说,当年祖父梦见一位白发老者指点他来此安家,说此地有灵气。"




李淳风暗自思忖,这与道家典籍《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所载"神人点化"之说不谋而合。他又问:"村长可有子嗣?"
赵匡胤面露难色:"有两子一女。长子聪颖过人,十岁能诵《诗经》三百篇,次子也颇有武艺,只可惜家境贫寒,难以供其求学。"
李淳风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异彩,他起身走到院中,手指天空:"此地真是难得的宝地啊。"他转向赵匡胤,语气郑重:"赵兄,可知何谓'天地玄黄四势风水'?若能发现这种地形,三代之内必出贵人。"赵匡胤面露惊讶:"大人此话当真?"李淳风微微点头,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低声道:"此地山水相配,气场完整,正合天地玄黄四势。而最关键的奥秘,还在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