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你一定听到过初春、仲春、暮春这些用词吧,它们代表的是春天的不同阶段,你清楚这是怎么划分的吗?4月又应该属于哪个阶段呢?我们梳理一下孟、仲、季和季节的关系:
简单来说,古人按照农历来划分四季。初春、仲春、暮春是根据我国农历的月份来划分的,每个阶段对应春季的一个月份,分别代表春季的开始、中期和结束。
初春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即阴历正月,也被称为孟春。这个时期包含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
仲春是春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二月,也被称为花月。这个时期包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
暮春是春季的第三个月,即阴历三月,也被称为季春。这个时期包含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
孟、仲、季与季节的关系
春又称为三春、九春、青春、芳春、阳春等。如: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长歌行》
阳春孟春月,朝光散流霞。
——南北朝·鲍照《代堂上歌行》
(1)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即阴历正月。“孟春”的别称:孟阳、孟陬、早春、初月、开岁、柳月(正月柳树发芽)等。
年年孟春时,看花不如雪。
——《成名后献恩梦》唐·曹邺
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
——《箕卜》宋·陆游
惟时孟春月,微禄归园林。
——《即事二首》宋·张耒
(2)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二月。“仲春”的别称:仲阳、杏春(二月杏花开)、花月、如月等。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楚辞·九章·哀郢》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拟古》魏晋·陶渊明
仲春渐暖,是处花开。
——《感春十三首》宋·张耒
仲春闰月天声佳,天岂有意迟群葩。
——《喜仲春有闰》宋·姜特立
(3)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季春”的别称:晚春、暮春、末春、桃月(三月桃花开)等。
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蚕作。
——《采桑》南北朝·鲍照
季春人病抛芳杜,仲夏溪波绕坏垣。
——《奉和鲁望药名离合夏月即事三首》唐·皮日休
此行季春月,时物正鲜媚。
——《洛阳主簿叔知和驿承恩赴选伏辞一首》唐·刘长卿
昭阳桃李月,罗绮自相亲。
——《宫中行乐词》唐·李白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杜娟》唐·杜甫
为什么没有“伯春”“叔春”?
有小伙伴或许有疑问了,古代兄弟姐妹中排行从长到幼分别称为伯/孟、仲、叔、季,那么为什么初春不是“伯春”而是“孟春”,又为什么没有“叔春”呢?我们首先要来看看伯/孟、仲、叔、季具体指什么:
伯/孟、仲、叔、季,习惯用于排行。我国古人在起名字的时候,如果一家有兄弟数人,在给他们起名字的时候,有意用上“伯(孟)、仲、叔、季”等字,以示长幼有序。这种习惯做法,如果从西周初年算起,在我国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说文·人部》:“伯,长也。”“仲,中也。”即“伯”是排行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为老四。孔子有一个哥哥,字伯尼,孔子则字仲尼。
而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排行第三,即伯/孟、仲、季。比如汉高祖刘邦排行老三,但因为他最小,所以又叫刘季。而一个季节分为三个阶段,即取孟、仲、季,没有“叔”,因此并无“叔春”的说法。
那么伯和孟又有什么区别呢?在我国古代,排行老大也有不用“伯”字而用“孟”字的。现代有人分析说“嫡长为伯,庶长为孟”,意思是说,古代贵族一夫多妻,如果长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则用“孟”字。也有人说是男子用“伯”,女子用“孟”,比如孟姜女。不过以上说法历史上的情况都并非完全如此,还有待考证。因此,春天的第一个月为什么称“孟春”而不是“伯春”,或许只是传统说法的习惯性沿袭罢了。
那么根据我国古人的划分,一年12个月,每三个月一个季节,也就是春季(阴历1、2、3月)、夏季(阴历4、5、6月)、秋季(阴历7、8、9月)和冬季(阴历10、11、12月)。其中,“孟”表示每个季节的第一个月,“仲”表示每个季节的第二个月,“季”表示每个季节的第三个月,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被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看完本文
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应该叫什么春
你清楚了吗?
快来留言告诉河大卫吧~
综合自:高密电台、YB小编、曦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