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好吃莫过九大碗。”这是老家流传甚广的口头禅。每每想到满桌子的特色菜肴,我心里就痒痒的,馋涎欲滴。

在雅安农村老家,最盛行的结婚喜宴莫过于九大碗。婚礼那天,主人家在院坝摆上几张或十多张桌子,场面热热闹闹。左邻右舍非常热情,纷纷前来帮忙。因前来的客人众多,宴席常常要翻轮次。

九大碗,又称“九斗碗”,是老家的特色宴席。它始于清代中叶,最初是秋天为庆祝丰收而举办,后来发展为婚娶、祝寿、迎春等举办的聚宴。九大碗,顾名思义每席都要摆上传统的九碗菜。民间也视“九”为吉数,有“九九长寿”“天长地久(九)”等说法。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跟着母亲去吃九大碗,凑个热闹。母亲赶完礼钱后,我们就找位置坐下,等待正式开席。不多一会儿,院坝里就聚集起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大家围坐于一张张四方桌,没找着座位的便扎堆站在一起,或者在院坝边、屋檐下找条小凳子坐下来闲聊,等待下一轮宴席。院墙旁边临时垒起几炉土灶,红彤彤的火炭燃得正旺,上面叠着高耸的蒸笼,热气腾腾的。简易的案板上堆放着菜肴、炊具。厨师舞动锅铲或菜刀,精心制作每一道菜肴。

“油水来喽!”帮忙的杂工吆喝着,端着条盘穿梭于每一张四方桌。负责下菜的帮工则把一碗碗菜从条盘上取下来,有序地端上桌子。杂工的吆喝声有两层含义,提醒走动的客人,以免撞到条盘、碰翻菜碗,同时也告知久等的客人准备开席咯。九大碗中,我特别喜欢吃尖刀丸子,一入口就香气萦舌,带着肉香和姜葱的味道。尖刀丸子是鲜猪肉合着姜葱一块儿剁细后,用菜刀一个个擀出来的,像一柄柄尖尖的矛,再放入蒸笼慢慢蒸熟。席桌上的尖刀丸子,一般每人只有一个,家境宽裕的人家会多放两个。我每次吃尖刀丸子时,都是先吃一小块,又去夹其他菜品,隔一会儿再吃一小块,担心一口气吃完了。有的客人舍不得吃,把尖刀丸子用纸包好揣在衣袋里,带回家给小孩或老人吃。

乡村九大碗很有讲究,如席桌上不能放8碗或10碗菜。在农村,喂猪的猪槽一般是用石头做的,因而“吃十(石)碗”暗含骂人的意思。而不能摆8碗,则是因为怕被嘲笑成“叫花子席”。

九大碗也是亲友们聚会叙旧的场合。平时大家各自忙碌,亲友之间少有走动,特别是外地亲友,几年都难得见上一面。不过,一旦遇到亲戚家有喜事,大家再忙也要赶来。所以说,九大碗联络起了亲戚之间的感情。

九大碗菜肴以蒸扣为主,习惯称为“三蒸九扣”。菜品主要有尖刀丸子、墩子肉、咸烧白、夹沙肉、酥肉、凉拌鸡等。随着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老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们富裕起来了,也对九大碗进行了扩容和变革,菜品更加丰盛多样,由9个发展到一二十个。旧式的九大碗慢慢成为一段记忆。

雅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每至节假日或旅游旺季,游客纷至沓来,也给家乡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老家一位姚姓村民看准了九大碗的发展前景,在高速公路出口开办起了九大碗特色餐饮,把乡村喜宴搬上了餐馆饭桌,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去品尝。从此,九大碗走出了乡间,令慕名而来的食客赞不绝口,其制作技艺也被列入雅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如今回老家,还时不时会碰上吃九大碗。吃的感觉与小时候不同,丰富的菜肴让人应接不暇。九大碗是一抹浓浓的乡愁,记录着舌尖上的味道和乡村的变迁。



▌来源:四川政协报(作者:倪宏伟)

▌编辑:彭勇

▌审核:徐召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有关雨城的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