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节,人们忙于上坟扫墓,祭祀祖先,缅怀逝去的亲人。在这个过程中,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不少坟头上,都有“挂纸”,且颜色大多鲜艳丰富。

对此,不少朋友感到困惑:为什么扫墓祭祀完成后,还要在坟头上插上“挂纸”,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和讲究吗?一起来看看!



关于“挂纸”的由来,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击败敌人后,荣归故里,却发现自己父母的坟墓,淹没在无数孤坟之中,难以辨认。

刘邦找寻许久不得结果,最后,丧气而无奈的他,从身上掏出一张草纸,捏在手中,对着天空祷告:希望纸落在的地方,便是自己父母坟墓之处。



巧的是,刘邦将纸抛向空中后,那张草纸随风飘落,最终落在了一座坟墓上,这正是他父母的安息之地。从此,民间便效仿这一做法,在坟头上压几张草纸,以表示属于有后之坟,避免坟墓成为无主的荒坟。

当然,以上只是传说,但我们可以从中对“挂纸”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即挂纸有标识和告示的作用,表示挂纸之坟墓,属于有主之坟。民间俗语常说“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说的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坟头上挂有纸的,表示这家有后人,家族兴旺。

也正是如此,一直以来,挂纸数量,常常被视为展示家族实力雄厚的标志。相传在明清时期,每年清明时,一些富商甚至雇人“代挂百纸”,以营造出人丁兴旺的假象。



挂纸,又称“压纸”、“挂祖”、“压墓纸”等。

挂纸这一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相传,古代寒食节期间禁火,人们不敢焚烧纸钱,于是便选择将纸钱挂在坟头或墓树上,以示对祖先的祭拜。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形成了今天的“挂纸”。挂纸在中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尤为流行。



当然,由于地区不同,其挂纸的方式有所差异。

比如客家人挂纸时,先修整墓地,擦拭墓碑,清除坟墓周围的杂草。然后,人们会拿出十二小张的黄色草纸,这些草纸在客家习俗里俗称“小脚”,人们小心翼翼地用石块将这些“小脚”沿着半月形的墓周压紧,以此划界,这一步骤被称为“十二敬神”。



倘若当年遇到闰月,还会多加一敬,象征年祭。之后,取一叠黄色草纸,并在其上滴入公鸡血,然后再将其置于墓头,并用石块压紧实,使其部分悬空呈挂状,这便是“挂纸”。

在湘西南一带,人们会将白纸裁成条状串联成串,垂悬于墓前以寄哀思,此俗谓之"挂青",亦称"挂纸"。据方言考据,部分地区或将其唤作"挂枪",“枪”即为“青”的意思,亦有民俗学者解读为"挂(宗)亲"之意的引申。



挂纸之前,先把坟头上的杂草收拾干净,之后捡些石头块子,把纸串子结实地压坟头上。这么做不仅是祭祀祖先,更是告诉外边人:这坟还有后人在,以免被误为无主荒冢,而被损毁。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这里表述的意思很明了,坟头没有挂纸的,则为孤坟。

在另一些地区,挂纸则更加简单直接。人们会将长方形的墓纸两三张一叠折做波纹状,再用小石块分别压在墓头、墓碑及墓旁的“后土”上。墓纸的颜色有黄、白、红及五色(红黄蓝白黑)等,其中五色纸最为常用,寓意着子孙已祭拜过,为祖先的居处添上了新瓦。



挂纸的时间也有讲究。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挂纸,以此提前表达对祖先的追思。部分地区流传着“三月清明挂在前,二月清明挂在后”的习俗,意思是若清明节落在农历三月,挂纸需提前;若在农历二月,则挂纸要延后。客家人挂纸只能提前,不可延后,清明过后便不再进行。对于新坟,需在清明节前一个节气,即春分节气时祭祀,且要连续祭祀三年。



挂纸所用的祭品,在两广地区,常见的有鸡、猪、羊等,比如烧猪,烤乳猪是两广人扫墓祭祀的特色祭品;果品方面,有柑、橙、苹果等水果;再加上茶水、美酒、金锭等。祭拜时,焚香点烛,虔诚鞠躬,再将纸挂在墓头。



你的家乡,又是哪种习俗说法和讲究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