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重庆市江津区几江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为宋朝的小朋友做衣服。
②
②③北京市海淀区龙岗路幼儿园的孩子们用落叶做游戏。 幼儿园供图
编者按
节气是指时节和气候,是中华民族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节气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当童年遇上节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有了生动的注脚。如何让二十四节气真正走进幼儿生活?如何促进幼儿园节气教育守正创新?清明之际,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特别策划“幼儿园里的‘节气密码’”,邀请幼儿园园长、教师及相关研究者共同探讨,以供借鉴。
案例
以“物”为媒
触摸《清明上河图》的温度
王瑶 胡卓毅
节气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与不懈探索,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幼儿建立自然认知的重要坐标。
重庆市江津区几江幼儿园尝试以“物”为媒,在节气活动中利用“凭借物”——可听、可触、可玩的具象载体,通过因“物”起兴、借“物”言事、托“物”言志三重奏,让幼儿在具象场景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
因“物”起兴:
对凭借物的多维思考
传统文化的教育转化,始于对文化符号的敏感捕捉,成于对幼儿经验的深度回应。针对《清明上河图》这一来自千年前的载体,我们需实现三个转化:从古到今,从二维到三维,从繁到简。
捕捉节气文化符号,实现从古到今的纵向对话。《清明上河图》有扫墓祭祀、郊外踏青等主题场景,更有放风筝、打秋千、斗草等游戏画面。贯通古今的文化符号,使幼儿的纵向对话成为可能。教师要引导幼儿从画面中寻找和发现关键的节气文化符号,将其链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实现由文化符号向生命经验的自然生长。
构建空间转化通道,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的横向延展。《清明上河图》的二维平面性既是艺术特色,也是幼儿认知的阻碍。面对这部画卷长、场景大、人物多的巨制,教师要努力将二维画作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重构的三维体验。
搭架经验生长支架,实现从繁到简的深度转化。大班幼儿在观察复杂场景时,注意力能集中于单一显著刺激物,但难以同时处理多元素关联;能发现画面主体,但容易忽略背景细节。教师要将《清明上河图》的“大”与“繁”,化为幼儿能理解的“小”与“简”,帮助幼儿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方式串联历史与当下。
借“物”言事:
多元观察促自主探究
结合上述特点,教师通过分主体、分视角、多方法三种支架引导幼儿开展深度观察,构建起个体经验+集体认知+外部信息的“动态拼图”。
以分视角观察为例,幼儿在观察时,结合各自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分成了三种视角:画册视角——把《清明上河图》当成一本画册,观察画作中的绘画元素,分别从构图、色彩等方面有所发现,例如,有的幼儿发现图中画了很多东西,但是一点儿都不杂乱;百科全书视角——把画作当作一本北宋的百科全书,他们在里面发现了建筑、交通工具、动植物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故事书视角——从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出发,观察与之相关的人物、环境等要素,猜想围绕人物而发生的事件,例如,有的幼儿发现图中的小朋友都是爸爸带着玩的,说明古代的清明节也要春游,古代的爸爸也很爱自己的孩子。
运用三种观察支架,幼儿掌握了大量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信息,但是这样的信息都是碎片式的,需要进行多次拼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观察后的分享环节中采用了纵向、横向、立体三种拼合方式。纵向拼合是指将同一幼儿的多次观察结果串联;横向拼合是指将不同小组的发现并联,如建筑组和服饰组共同还原市井生活场景;立体拼合是指教师和幼儿将观察记录与外部信息对照,如对比幼儿关于“叉子形树枝”的描述与美术史中的“蟹爪枝”画法,帮助幼儿建构起立体式的理解。
托“物”言志:
建立跨时空情感联结
幼儿通过多元观察获得认知地图与观察方法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将幼儿的基本认知升华为文化认同,即托“物”言志,引导幼儿与作品建立跨时空的情感联结。
在自主观察时,幼儿在《清明上河图》中找到了30个小朋友,他们对图里的小朋友充满了兴趣。教师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命名—创作—赠礼”三部曲,帮助幼儿与“画中人”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实现多维度的时空融合与精神共振。
命名:把“画中人”变成“身边友”。教师引导幼儿从“故事书视角”进入,各自结识一个“画中人”,并且给他取名字。如幼儿因为自己姓曾,结识的小朋友头圆圆的,所以叫他“圆曾”。花式命名的背后,是幼儿对“画中人”的情感投射,使“画中人”仿佛成了自己的朋友。
创作:丰满“身边友”的形象。为朋友命名后,幼儿的观察更加聚焦也更加频繁,教师引导他们进一步观察“身边友”的神态、动作、衣着、周围环境、人物关系等,从而展开想象:“身边友”在说什么?做什么?在持续的观察、想象、创作中,“身边友”的形象愈发丰满,逐步从平面的符号变为立体的角色叙事。
赠礼:表达对“身边友”的喜爱。在观察中,有的幼儿发现“友人”玩的游戏并不好玩,便萌发了给他做一本游戏宝典的想法,这个想法也点燃了其他幼儿。大家给使用算筹的小朋友送“数学宝典”,给小牧童送放牛绳……这样一来,幼儿自然分成了各个项目组,通过“把自己画进画里”的方式,将礼物送到了好朋友身边。
“物”的三重奏,赋予《清明上河图》新内涵:它是幼儿眼中精美的无字绘本,是与假想朋友对话的神奇媒介。作为教师,我们也在其中找到了一种文化传承的“儿童路径”,让千年文脉在童真想象中绵延新生。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几江幼儿园)
路径
守正创新
在节气流转中发现童年
郭芙蓉
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它涵盖了物候、农耕、文学、养生等内容,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近年来,许多幼儿园开展了节气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但仍然存在内容上泛化、形式上求全、组织上重预设、目标上偏认知等问题。教师应多维思考、守正创新,在节气流转中发现童年。
内容在地化,节气教育更具特色
在地化不仅是指关注地方本身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更强调对地方的心理归属感,激发幼儿对地方的情感认同。
一是重视地域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在同一节气的气候特点不同。例如,立春时节,广东等地气温回升,率先进入春天,而黑龙江等地的春天通常在5月左右。幼儿园应结合地域气候特点,如开展“不一样的立春”等活动,帮助幼儿在认识节气的同时,感受到节气的地域性和多样性。
二是结合地方文化。例如,山东潍坊被誉为“鸢都”,潍坊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春分时节正有放风筝的习俗,当地幼儿园可将二者相结合,将抽象的节气认知转变为具象的游戏经历,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三是挖掘园所资源。每所幼儿园都有独特的宝藏,草坪、树木等都可以成为节气教育的资源。例如,惊蛰时节,幼儿可以观察园内的植物、昆虫等,理解“春雷响,万物长”等谚语;也可以选择某一植物进行持续性观察,记录不同节气中植物的生长变化,感受节气更迭、四季轮回的奇妙。
形式灵活化,节气教育更富趣味
教师通常会通过集体教学和生活活动开展节气教育,却忽略了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等其他形式。我们要丰富活动形式,提升节气教育的趣味性。
一是将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相结合。区域是基于幼儿兴趣需要而设置的活动区,区域活动也是节气教育的重要活动形式。以夏至为例,教师可以创设“夏至扇子”美工区、“夏至三候”科学区、“避暑山庄”建构区等区域,支持幼儿收获有关夏至的有趣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畅谈活动感受,引导幼儿梳理有关夏至的完整经验。
二是将班级活动和全园活动相结合。幼儿园可以组织全园性的、混龄的节气游园活动。游园前,教师帮助幼儿做好节气的相关经验准备;游园当天,可以在户外设置节气主题的小游戏、小店铺、美食街等,幼儿与家人一同探秘;游园后,各班可组织幼儿回顾游园经历,深化幼儿对节气文化的理解。这种形式不仅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能让幼儿对节气充满期待、欣喜和留恋。
三是将家庭、社区和幼儿园资源相结合。一方面,幼儿可以“走出去”,如清明时节教师组织踏青郊游的亲子活动,邂逅节气的自然之美。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家庭和社区“请进来”,如邀请擅长种植的家长指导幼儿的节气种植活动,引导幼儿在实践中领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耕智慧。
方法数字化,节气教育更添活力
幼儿的思维特点呈现出具体形象性,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的方法开展节气教育。
一是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变抽象为具象。教师可以将“清明三候”制作成动画视频,呈现清明时节花朵盛开、田鼠进穴等场景,还可以通过全息投影将二十四节气的标志性物候场景按照时序动态演绎,以便幼儿直观了解清明的物候变化。
二是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变远观为“亲历”。教师可以模拟农耕场景,幼儿变身“小农人”,根据节气特点在虚拟田地播种、施肥、育苗、收获,通过沉浸式体验,尊重自然规律。
三是借助智能设备变被动为主动。教师要改变知识传授模式,可借助平板电脑等智能学习设备搭建人机对话平台,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按照自己的兴趣与步调探究节气文化,通过多模态的人机交互建构节气经验,唤醒幼儿主动学习的活力。
总之,教师应注重节气教育的多元向度,基于节气视角,把握节气教育的系统性;基于儿童视角,确保节气教育的适宜性;基于教育视角,审思节气教育的价值意蕴。通过节气教育关注幼儿的生命体验,唤醒幼儿的生命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澳门城市大学)
观点
做可触可感的节气教育
刘莲 赵忆琴
当前,幼儿园节气教育面临文化符号抽象化、活动内容空心化等问题。教师必须进行儿童化转译,做可触可感的节气教育。
例如,古时立春有“打春牛”的习俗,这与当代幼儿生活相去甚远,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做泥塑“春牛”,欣赏《春耕》等画作,祈福春和景明。
又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立春时寻找植物新芽、在夏至时编织纸扇相互赠送、在冬至时画“消寒图”,体验节气流转。
幼儿的学习是直观的、具体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类情境。一是自然情境,如谷雨时“种春”,赤脚踩泥巴感受“地气”,充分调动感官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二是游戏情境,提取节气文化中的故事、习俗等核心符号,如春分时,开展“平衡小精灵”立蛋游戏。三是家庭生活情境,如冬至时和家人一起包饺子,以活动回应“节气生活”特有的文化记忆。
当幼儿用陶泥捏出惊蛰的春雷,用彩线编出夏至的长昼,文化的基因便在心中悄然种下。而这颗种子,终将在游戏与创造的阳光下,生长出属于时代的新枝。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大学铁道幼儿园)
视角
探索节气教育的多种可能
冯冬梅 陈丽颖 李雨馨 刘佳溪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节气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文化印记,通过节气教育,北京市海淀区龙岗路幼儿园将抽象的时间哲学转化为具象的实践活动,在科学启蒙、文化浸润、生活实践三个维度构建起综合性培养体系。
借助自然探究实现科学启蒙
节气现象中蕴含着自然规律,有利于充分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本能。
小寒节气“鹊始巢”,幼儿发现喜鹊在垃圾堆寻食的现象,便触发了对喜鹊冬季觅食的深度探究。幼儿通过望远镜观察、绘本查阅等了解到喜鹊的生存策略,设计出用面粉浆糊黏合谷物的喂食器,“小鸟餐厅”就这样开张了。幼儿持续记录鸟类进食习性,理解生态链依存关系,将节气物候转化为科学启蒙的起点。
春分时节,风是最活跃的自然使者。幼儿通过连续记录2月与3月的风力数据,对比发现节气气候特征,结合“忙趁东风放纸鸢”诗句,引发了气流可视化游戏实验:用塑料袋捕捉风力、观察风铃摆动、用气球感知气流方向等。在这样一次次的探究中,“关注节气”已成为幼儿的自觉。
借助文化浸润促进情感联结
“清明”扫墓等习俗背后传递着深刻内涵,有助于幼儿建立文化认同感。
当菊花在寒露时绽放,幼儿对饮菊花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将自己绘制的菊花放入纸杯,搬来桌椅模仿喝茶场景,教师及时支持幼儿开展“泡茶初体验”,带领他们走进茶文化的世界。幼儿从冲泡菊花茶开启“醒茶”习俗探究,通过语音搜索、家庭调查破解“第一杯茶倒掉”的文化密码,通过查阅资料、调配茶饮,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茶道礼仪。当孩子为家长奉茶时,抽象的茶文化已转化为具体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联结。
借助实践活动感悟生活智慧
节气教育将农谚智慧转化为生活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生活技能和实践能力。
小雪时节制作糖葫芦,控制火候是关键。“熬糖要像等初雪,心急就尝不到甜。”教师用温度计测试,幼儿轮流凑近观察糖浆转为鱼眼泡的过程。大家发现,当糖浆达到一定温度时,竹签划过锅底的轨迹会停留三秒不消失。当幼儿在滚烫的糖浆里看见古人的生活智慧,二十四节气便有了更为生动的内涵。
节气教育应以真实问题为驱动,在守护一只鸟、冲泡一杯茶、制作一串糖葫芦的实践中,幼儿完成了对自然规律、文化基因与生命价值的立体认知。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龙岗路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6日 第03版
作者:王瑶 胡卓毅 郭芙蓉 刘莲 赵忆琴 冯冬梅 陈丽颖 李雨馨 刘佳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