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寺”和“庙”基本等同,认为它们是宗教信仰的皈依之地,也是历史文化的汇聚之所。不算完全错,实际上,它们的区别大得很。

先说“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寺”的最早出现,并不是指宗教场所,而是政府机构所在地。

比如,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大理寺”,并不是寺院,而是一个政府机构,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主要负责审理、复核重大的刑狱案件。

先秦至汉代,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演变为“九寺五监”。“九卿”指的是官名,而“九寺”,指的则是九个行政机构。

比如,宗正寺是古代宗室管理机关;光禄寺负责宫廷膳食;太常寺负责宗庙礼仪和教育。这些“寺”都是政府职能部门,与宗教完全无关。



东汉时期,汉明帝派人去天竺取经。印度和尚带着佛经和佛像来到洛阳,被安排住在鸿胪寺——掌管外宾、朝会礼仪之事,九寺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

短期安置可以,若是长期住在鸿胪寺,终究不太妥当。于是,汉明帝按照行政机关“寺”的规格及标准,在洛阳建立了僧院,专供印度僧人传播佛教。

当时,印度僧人是骑着白马把佛经驮到洛阳的,于是,汉明帝把这个专为僧人建立的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取名为“白马寺”。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寺”逐渐演变为佛教修行场所的专称。到了唐代,“寺”成为佛教寺院的标准名称,兼具译经、讲学、修行等功能。

再说“庙”,在古代中国,“庙”就是宗庙,最早的“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后扩展为供奉神灵、圣贤(如孔庙、关帝庙)。



《礼记》中这样记载:古代的宗庙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皇家的叫太庙,公卿的叫家庙,平民老百姓则没有资格建宗庙。

汉代以后,庙从皇室专属(如太庙)逐渐下沉到民间,衍生出土地庙、城隍庙、山神庙等,成为泛神信仰的体现。

不仅如此,在后来的发展中,还扩展到供奉那些对国家、地方有很大贡献的真实人物。比如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

明代以后,人们对于“寺”和“庙”的区别不再那么明显,经常混用。尤其是新时代的当下,人们基本上将“寺”“庙”等同起来,泛指佛教场所。

“寺”“庙”既有区别,亦有联系,就像两兄弟,一个代表官方,一个代表民间。庙是民间自发根据大家的信仰建设的,寺是庙的升级版得到官方认可授权。

若只用一句话说明“寺”与“庙”的区别,那就是:“寺”是佛教文化的传播场所,而“庙”则是供奉神明祭拜神明的场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