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北宋·苏轼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很多人都只是会背其一,那是因为它入选了中小学必背古诗目录,这首诗非常具有画面感,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可是却少有人知道其二,其实鲜为人知的《其二》却内涵更深。
同时,很多人也不知道,其实这两首诗是题画诗,也就是说是苏轼看到两幅画而题的诗,并不是因为看到了春天江边美景有感而作。
今天就来说说这《其二》。
02
“惠崇”,是北宋高僧之一,也是苏轼的好朋友,他画了《春江晚景》两幅,一幅是戏鸭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看到后,于是应邀题了两首诗于其上。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情而又略带哀愁的春日归鸿图。
大雁成双成对地划破天际,它们排列成行,似乎依依不舍地回望,就如同那些远离故乡、踏上归途的旅人。这份眷恋,这份不舍,深深地触动了诗人的心弦。
北方的荒漠之地风雪交加,环境恶劣,但这些大雁却依然坚定地飞向那里,因为它们心中有着对家的无限向往。
而江南的春天,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温暖如春,繁花似锦,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怀抱。诗人不禁遐想,如果大雁能在江南再多停留半月,享受这里的春光,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然而,归心似箭的大雁,又怎会为了片刻的安逸而放弃远方的家园呢?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自然景象的敏锐观察,更透露出他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或许也会像那些大雁一样,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心中有家,有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一定能够勇敢地前行,直到抵达心中的彼岸。
苏轼以诗寄情,让人在品味这首佳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与感动。
03
苏轼这首诗看似写飞雁,其实说的是自己。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作于公元1085年,这年十月,由于宋哲宗继位,苏轼得以结束黄州的贬谪生涯,以礼部郎中身份被诏回朝。
他从贬谪之地奉诏回京之前去拜会了老友惠崇,看到了这两幅画,所以,开头他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大雁留恋江南,不愿北归,其实是写自己留恋无官一身轻的悠闲生活,不愿意回到京城,参与朝廷的纷争。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表面上写朔漠风雪不断,实际上是写朝堂风雨不断,各种明争暗斗,环境十分恶劣。写归鸿留恋江南,实际上是写自己留恋谪居之地,希望远离庙堂上的纷纷扰扰,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他对未来还是看得比较通透。后来确实也是如此,回京后,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于是自请外放,再一次离开京城汴梁,远赴杭州出任太守。
这也说明他懂得舍离之间的分寸。
04
苏轼一首《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二》题画诗,充满不舍,确实,人生需要珍惜,更需要学会舍离。
苏轼以他那细腻的笔触,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二》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春日图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眷恋,更是对过往时光的一份深沉不舍。
这幅画,这首诗,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的千回百转——在春的温柔里遇见美好,却又在时光的流转中不得不与之作别。
人生之路,何尝不是一场场盛大的遇见与别离?所以,珍惜每一次花开,每一次月圆,是因为深知这些美好转瞬即逝,如同春江上的晚景,虽绚烂却短暂。
但正是这份短暂,教会了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珍惜”二字的重量。在每一次的拥有中倾注全心,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充满意义,这是对时间最好的回馈。
同时,学会舍离,亦是人生智慧的体现。正如苏轼在诗中虽有不舍,却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舍,并非放弃,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拥有,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期许。
在舍与得之间,学会成长,学会放手,让心灵得以自由飞翔,去追寻那些更加辽远而深刻的梦想与追求。
大地回春,在春风的轻抚下,不仅要学会欣赏眼前的繁花似锦,更需要懂得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珍惜每一次相遇,勇敢地面对每一次别离,让生命之树因经历风雨而愈发茁壮,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05
所以,读完这首诗,是不是有了更深的感悟?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