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人走到什么样的年代,人最基础的那些品性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有道是太阳底下无新事,很多人跟古代相比并没有多少长进。

所以我们今天读古代的那些著作,读古代的那些诗篇,就会发现古人对人性的了解,甚至比今天的我们还要更深刻。



这些能传流传下来的诗歌,大多数都浸透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他们不仅仅在诗歌当中勾勒出美丽的画面,抒发出浓烈的情感,更浸透了他们对人生,对这社会更加深切的思考。

比如王建的这一首唐诗《寄旧山僧》

寄旧山僧
王建〔唐代〕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这首唐诗我们没怎么见过,但是大家看他的全文,尤其是第三联,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是不是读了感觉很有意思?猎人和钓鱼者,他们的生活就是靠打猎,靠捕鱼为生,他们如何才能打猎捕鱼维持自己的生计呢?就是需要伤害大雁,就是需要伤害鱼。

一句话,在这人世间为了生存,都是相互伤害。

仔细想来,这人世间确实就是这样,毕竟这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从小到大我们都要面临和同伴的竞争。我们和同龄人竞争上更好的学校的机会,我们和同龄人竞争获取更好工作的机会,我们和同龄人竞争获取更多资源的机会,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

这个和猎人射大雁,钓鱼者祈求活鱼道理不是一样的吗?

这首唐诗是诗人写给一个僧人的,在里边感受到了对人世间的一些思考,前两句写他修行的起点,在老僧的指引下开始读书。第二联通过雪后对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和同时进修的这些人之间的深厚的情谊,抒发了他们和谐的生活状态。

第3年就以猎人和渔夫的生活为例,说明人世间为了生存,不得不互相伤害的社会现实,很残酷。

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对长期奔波于风尘之中饱受烦恼困扰的感慨,以及对自己疾病缠身的忧虑。



这是诗人早年修行和读书的生涯,在修行当中对生活的一些感慨,透露出对着人世间苦难的理解。只有当一个人的境界达到了如此高的地步,才会对人生有如此深切的思考。

按照我们的理解,猎人打猎,渔夫打鱼这应该是自然界的正常的规律。但是把它们放在众生平等的视野当中,就会发现这两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我的生存是以剥夺他的生命为前提的,这不就是残酷的现实吗?

今天还有一个词儿叫韭菜,很多人都习惯于当韭菜被收割,这跟猎人手下的大雁、渔夫手中的小鱼又有什么区别?

虽然是一首唐诗,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今天读来依然觉得很有意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