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如果当道下寨,能不能守住街亭?

街亭之战发生在公元228年,是蜀汉第一次北伐的关键一役,结果却因为马谡的失误导致全盘皆输。

诸葛亮明确要求马谡在街亭的主道上扎营,可他偏偏选了山上,最终被魏将张郃打得落花流水。



司马懿后来对此事的评价一针见血,说马谡光有书本知识,不懂实战,才把自己搞得一败涂地。

那么,如果马谡老老实实按诸葛亮的计划来,守住街亭的可能性有多大?咱们得从地形、兵力、指挥能力还有魏军的反应这几个方面来讲。

先说街亭这个地方的重要性。街亭在今天的甘肃秦安县东北,属于陇山区域,是从陇右到关中的交通要道。

古代战争打的就是地理位置,街亭卡在这儿,就像个咽喉,谁拿下它谁就能控制周边局势。

当时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占领陇右,再威胁关中,街亭要是守住了,蜀军就能稳住前线,甚至有机会往北推进。

可要是丢了,魏军援兵一来,蜀军就得全线撤退。历史证明,街亭丢了之后,蜀军在天水、南安、安定这些地方的成果全泡汤了,第一次北伐直接崩盘。所以,马谡守街亭的任务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关乎整个北伐成败的大事。

诸葛亮的计划很明确,就是让马谡在主道上扎营。为什么选主道?因为街亭的地形决定了这个选择最稳妥。

街亭的主道是个狭长的通道,两边有山,宽度有限,大部队没法铺开打仗。蜀军要是把营寨设在这儿,修点工事,挖点壕沟,再弄些障碍物,就能把魏军的进攻路线死死卡住。

魏军人数再多,在这种地形下也只能排队上,发挥不出优势。更重要的是,主道附近有水源,比如当地的清水河,虽然水量不算特别大,但足够几万人的军队用。

反过来,马谡实际选的山上位置,水源稀缺,春末那会儿山间小溪基本干涸,蜀军没几天就渴得不行,战斗力直接崩了。如果他按计划在主道扎营,水源和补给都不用愁,起码能撑得更久。



再看兵力对比。马谡手下大概有两万多人,魏军张郃带了五万,数量上确实有差距。但在街亭这种地形下,人数多不一定管用。

主道窄得跟瓶颈似的,魏军五万人没法一块儿冲,只能分成小队轮番上。蜀军要是守得住第一波,后面就能慢慢磨,把魏军的锐气耗掉。

历史上蜀军在山地作战挺有经验,比如定军山之战,黄忠靠地形硬是把夏侯渊干掉了。

马谡的部队里有不少荆蜀地区的兵,熟悉山地环境,装备的强弩和长矛也适合防守狭窄地带。如果布置得当,两万人守个主道,挡住张郃五万人的第一轮进攻完全有可能。

那魏军会怎么应对呢?张郃是个老将,打仗很稳,他一看蜀军在主道上摆好架势,肯定不会傻乎乎地硬冲。

根据《三国志·张郃传》,他在街亭之战里特别擅长抓对方弱点,实际战斗中他先断了马谡的水源,再围山猛攻,蜀军根本扛不住。

如果马谡在主道上守着,张郃估计得换个思路。陇山附近有些小路,但多半是羊肠小道,大部队过不去,现代地理勘测也证实这些路不适合行军。

张郃可能会试着从侧面找突破口,但主道两边的山势限制了他的选择。要么他就得正面硬攻,要么就得围起来耗时间。

可正面攻的话,魏军伤亡肯定不小;围困的话,蜀军有水有粮,又能跟后方联系上,耗下去谁占便宜还不一定。

当然,马谡本人的指挥能力是个大问题。史书里说他熟读兵书,跟诸葛亮聊军略很有一套,但实战经验几乎为零。

刘备当年就说过他“言过其实”,这话后来应验了。街亭之战他一意孤行,不听王平劝告,非要上山,结果把自己坑死了。

如果他老老实实当道下寨,能不能灵活应对张郃的进攻还真不好说。毕竟守主道虽然稳,但魏军要是搞点佯攻或者骚扰,他能不能沉住气不乱阵脚,是个未知数。

历史上王平在街亭之战后带着一千多人挡住张郃追击,说明蜀军副将的能力不差。如果马谡能跟王平好好配合,主道防线可能会更扎实。可惜,马谡这人太自信,估计还是会犯点错。

说到魏军的整体实力,司马懿虽然没直接打街亭,但他的评价很值得参考。《晋书·宣帝纪》里说他觉得马谡就是个书呆子,实在一塌糊涂。



这话虽然是事后诸葛亮,但也点出了蜀军的短板。司马懿后来跟蜀军打了好几仗,知道蜀军补给线长,后勤是个硬伤。

如果马谡守住街亭,短期内没问题,但时间一长,蜀军粮食运不上来,魏军靠关中的资源慢慢耗,蜀军迟早得撤。

诸葛亮虽然牛,能统筹全局,可他兵力有限,分不出太多人增援街亭。魏军这边,张郃打完街亭后又连着追击,把蜀军赶出了陇右,说明魏军的执行力和后劲都比蜀军强。

从历史上的类似战例看,当道下寨这种策略还真挺管用。比如夷陵之战,陆逊守住山谷要道,把刘备四十万大军打得全军覆没;官渡之战,曹操守住渡口,硬是扛住了袁绍的进攻。

这些例子说明,只要地形用得好,防守方少打多不是梦。街亭的地形跟这些地方有点像,马谡要是照诸葛亮的计划来,守住的可能性绝对比山上高得多。

不过,蜀军的整体劣势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扭转的,就算守住了街亭,北伐能不能成还得看后面怎么打。

战后的影响也得说说。街亭丢了,蜀军全线撤退,第一次北伐彻底失败。马谡被抓回汉中,诸葛亮没办法,只能按军法砍了他,还连带收拾了几个副将。

李盛、张休跟着掉了脑袋,黄袭被贬,向朗也因为替马谡说话丢了官。诸葛亮这么狠,是为了稳住军心,可也看得出来他对马谡有多失望。

张郃这边立了大功,升了征西车骑将军,后来一直在西北跟蜀军对着干,成了诸葛亮的劲敌。街亭之战后,曹魏在陇右加固防线,蜀军再也没找到突破口。

诸葛亮后来几次北伐,不是缺粮就是撞上魏军硬骨头,最后在五丈原累死,北伐梦就这么断了。



所以,马谡如果当道下寨,能不能守住街亭?我觉得短期内真有可能。主道的地形太适合防守了,蜀军两万人守个瓶颈地带,张郃五万也未必能啃下来。

水源和补给有保障,魏军想围困都没那么容易。再加上王平这样靠谱的副将帮忙,守个十天半月问题不大。

但往长远看,蜀军的后勤和马谡的指挥短板会慢慢暴露出来。张郃要是沉住气慢慢磨,蜀军迟早得顶不住。

司马懿说得没错,马谡这人理论一套一套,实战就是不行,就算换个策略,他本性难改,估计还是得栽。

街亭之战输得不冤。马谡的失败不光是选错地方,更是他不懂怎么把书本上的东西用活。战争不是考试,光会背兵法没用,得看地形、看人、看时机。

张郃能赢,是因为他老练,能抓机会,而马谡太嫩,觉得自己聪明就够了。这仗打完,蜀汉的北伐路子就定下来了,越走越窄,最后没戏。



历史没如果,但推敲这些假设,能让人更明白为啥蜀汉最后没扛住,也能看出实战经验在战场上有多重要。

马谡守不守得住街亭,关键看他能不能放下架子,踏实干活,可惜他没这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