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破那日,满街百姓缩在屋檐下,瞧着宋军铁骑踏过青石板路。茶楼说书人老刘头把醒木一拍,摇头叹道:"早说那王铁嘴要误国!"他口中的"王铁嘴",正是自封"诸葛再世"的后蜀军师王昭远。此人三个月前还举着铁如意高喊要踏平中原,如今却蜷在囚车里哭花了脸。这场荒唐大戏,还得从三十年前说起......



一、乱世孤儿遇上落魄少主

公元934年深冬,成都孟府门前来了个冻得发抖的小沙弥。管家见他机灵,招进府里给三公子孟昶当书童。这沙弥本名王二狗,师父给起了个文雅法号叫"昭远"。谁曾想,这个在佛前扫地的小和尚,日后竟成了搅动蜀地风云的人物。

孟昶那时才八岁,生母原是后唐庄宗的妃子。父亲孟知祥忙着和东川节度使董璋抢地盘,十天半月见不着人影。两个孤零零的孩子窝在书房,最爱偷看《三国演义》。王昭远把扫帚当羽扇,孟昶披着床单扮刘备,指着墙上地图嚷嚷:"等咱们长大了,也学诸葛亮北伐!"

转眼十年过去,孟昶在权臣环伺中艰难继位。李仁罕等老将把持朝政,连上朝的椅子都要比皇帝高半寸。十九岁的孟昶不动声色,私下对王昭远说:"这些老贼,早晚要收拾。"



二、明君贤相的美梦

要说孟昶确实有几分本事。他先用计诛杀李仁罕,又逼退跋扈老臣,硬是在五代十国的乱世里,把蜀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成都浣花溪畔立起"戒石铭",二十四个大字写得明白:"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每逢春耕秋收,这位皇帝总要换上粗布衣裳,带着百官下田干活。

百姓都说碰上好时候了。锦江两岸机杼声昼夜不停,蜀绣顺着长江卖到江南;青城山的道士改良火药,造出能打三百步的"霹雳炮";连深山里的獠人都下山学汉字,嚷嚷着要考科举。王昭远跟着水涨船高,从陪读小厮做到枢密使,掌管全国兵马。

有天夜里,两人在望江楼喝酒。王昭远醉眼朦胧举着铁如意:"当年诸葛武侯六出祁山,何等威风!如今咱们兵强马壮,也该......"孟昶望着江面点点渔火,轻声打断:"百姓才过几年安生日子,打仗的事,再议吧。"



三、被话本忽悠的军师

转折出现在公元964年。宋朝灭了荆南,蜀地门户大开。七十老臣李昊颤巍巍上书:"不如献表称臣,保蜀中太平。"朝堂上顿时炸了锅。王昭远"唰"地抽出佩剑砍断桌角:"当年魏延说要子午谷奇袭,若是听了,哪有三国鼎立?臣愿领兵北伐,直取汴京!"

这话听着提气,却不知王昭远这些年的兵法都是看话本学的。他在青城山修了座"卧龙别院",天天让士兵扮曹军演"火烧赤壁"。听说宋军要来,竟命人打造四轮车,非要学诸葛亮"羽扇纶巾"——蜀道悬崖峭壁,最后改坐竹轿,颠得他连吐三天酸水。

更荒唐的是备战。本应在剑门关囤积粮草,他却把军费全换成仪仗金鼓。守关将士啃着掺沙的陈米,看着山下宋军吃着蜀地新粮,气得直骂娘。有老兵偷偷说:"当年郭崇韬灭前蜀用了七十天,看这架势,怕是要破纪录。"



四、六十六天山河变色

宋将王全斌可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狠角色。他带着三万人马翻越秦岭,看见蜀道上的运粮队就乐了——车里全是金银细软,粮袋里塞着丝绸。原来王昭远怕路上无聊,竟让民夫给他拉戏班子!

腊月二十三,小年。宋军先锋史延德摸到剑门关后山,发现条猎户走的野径。王昭远还在关前摆"八卦阵",忽听背后杀声震天。守军一哄而散,他连滚带爬躲进农家猪圈,被揪出来时满身稻草,哪还有"卧龙"风范?

东线更是个笑话。太子孟玄喆带着援军慢悠悠走了一个月,路上光顾着和歌姬吟诗作对。遇到下雨,竟把蜀锦军旗收起来晾晒。百姓看得直摇头:"当年王衍亡国时,也是这般作派。"



五、满城白幡送旧主

成都城门大开那日,孟昶倒是从容。他捧着玉玺对宋将说:"莫伤我百姓。"转头看见缩在角落的王昭远,苦笑道:"当年说要共谋大事,竟是这般结局。"

押送汴京的路上,蜀地百姓扶老携幼跪送百里。有个老农捧着新米哭喊:"陛下还记得那年帮我家插秧吗?"孟昶垂泪不语。七日后暴毙开封,死前盯着《出师表》喃喃:"朕非刘禅,昭远亦非孔明......"

汴梁茶馆里,赵匡胤听完战报哈哈大笑:"朕原以为要打三年,结果六十六天!"笑着笑着突然叹气:"孟昶治蜀确实有方,可惜错信庸人。"



结语:

青城山的银杏叶黄了又绿,茶馆老刘头有了新故事。他总爱在结尾加句:"做人莫学王铁嘴,治国别信戏本子。"有次来了个游方和尚,听完故事双手合十:"当年若让太子种田、军师念经,哪来这场祸事?"满堂茶客哄笑中,檐角铜铃叮咚,仿佛三十年前书房里那串风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