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达
孟达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投靠了刘备,驻守江陵,担任宜都太守。然而,在关羽围攻樊城时,他和刘封拒绝提供援助,致使关羽兵败。孟达因害怕受到责罚,再加上与刘封关系不和,于公元 220 年投降了曹魏,受到曹丕的重用。曹丕去世后,他又企图再次叛归蜀汉,可惜计划泄露,被司马懿迅速击败并斩杀。
2、 贾诩
公元 192 年,贾诩献策李傕、郭汜反攻长安,致使王允被杀,东汉朝廷陷入混乱。贾诩一生多次更换主公,从董卓到曹操,每次都只为自身利益谋划。在张绣麾下时,他两次帮助张绣击败曹操,后来又劝说张绣投靠曹操,还为曹丕继位出谋划策。贾诩虽然智谋超群,但频繁易主、不顾百姓生死的行为,让他被人们称为 “毒士”,其人品在三国时期饱受质疑。
3、徐庶
徐庶(徐元直)的为人存在很大争议。无论是依据三国史料,还是演义小说,他都很难被称作忠臣孝子。他母亲的死与曹操有直接关系,可他依然在曹营为官,没有寻找机会回归刘备阵营;在赤壁之战时,他看破了庞统的连环计却没有说破,有负曹操给他的俸禄,没有做到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4、法正
法正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后来帮助刘备夺取益州,成为关键人物。他因为怀才不遇而背叛刘璋,与张松合谋,为刘备提供内应。法正得势之后,展现出睚眦必报的性格,对昔日的仇敌施以重刑,甚至将其杀害,引起众人的不满。尽管诸葛亮深知他的行为不妥,但碍于刘备对他的信任,只能选择沉默。
5、张松
张松原本是刘璋的谋士,却因为不满刘璋的暗弱,心生异志。建安十三年,他携带益州地图想要献给曹操,却遭到冷遇,于是转而投靠刘备,献上地图并愿意作为内应。张松回到益州后,极力劝说刘璋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张鲁。然而,他的阴谋在建安十七年败露,被兄长张肃告发,刘璋愤怒之下将他斩杀。张松的背叛不仅让刘璋陷入困境,也使益州局势发生了变化。
6、司马懿
司马懿出身名门,起初拒绝曹操的征召,后来因受到威胁而归附。在曹魏政权中,他表面忠诚,实际上暗藏野心。帮助曹丕夺位之后,他逐渐掌握大权。曹叡时期,他屡立战功,威望日益增高。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发动政变,夺取军政大权,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彻底背叛了曹氏。
7、郭图
郭图是袁绍麾下的谋士,却以目光短浅、自私自利而著称。官渡之战中,他极力主张速战,反对沮授的持久战策略,最终导致袁绍大败。乌巢危机时,他提议 “围魏救赵”,结果袁军惨败,粮草尽失。为了推卸责任,郭图诬陷张郃、高览,致使二人投降曹操,进一步削弱了袁绍的势力。此前,他多次误导袁绍,比如反对迎奉汉献帝、主张立即攻打曹操等,都让袁绍错失良机。袁绍死后,郭图支持袁谭,加剧了袁氏内乱,最终导致袁氏集团灭亡。
8、杨松
杨松以贪婪无度而闻名。刘备为了夺取益州,贿赂杨松,让他说服张鲁退兵,间接导致马超投降刘备。后来曹操利用杨松的贪婪,贿赂他诬陷庞德,使得庞德被迫投降曹操。曹操攻打汉中时,杨松因为收受了贿赂,出卖张鲁,致使张鲁投降。最终,曹操斩杀杨松,以起到警示众人的作用。
9、糜芳
糜芳出身豪族,与兄长糜竺一同辅佐刘备,曾经资助刘备度过难关,深受刘备信任。然而,在关羽镇守荆州时,糜芳因为与关羽不和,心中产生怨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伐曹魏,糜芳负责后勤工作,却因为供应不足遭到关羽的威胁。此时,东吴吕蒙偷袭荆州,糜芳害怕受到关羽的惩罚,于是投降东吴,导致关羽败,荆州失守。糜芳在东吴虽然被封为将军,但备受排挤和羞辱,最终在悔恨中度过余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