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慕强心理。
1
曹操这个人虽然雄才大略,但内心残暴,他喜欢屠城。
在《三国志》中,曹操亲自下令屠城的次数是五次,分别是:
初平四年,屠徐州。
兴平元年,二屠徐州。
建安三年,屠彭城。
建安九年,屠邺城。
建安十二年,屠柳城。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曹操的部将也爱屠城。
曹魏集团的屠城次数多达十次。
一个爱屠城的统帅,只能用残暴来形容,这要是不残暴,那就不知这人间残暴为何物了。
屠城是个什么概念,士兵冲杀进去,无论男女老幼病残弱,一律杀干净,这就是没有人性。
没有人性的统帅自然不能得民心。
曹操屠城是史书记载,实有其事,而刘备却从未屠过城。
不仅不屠城,在逃命之时,宁可冒着被曹操追上的风险,也不愿抛弃自愿跟随他南逃的十多万百姓。
最终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的精兵追上,刘备不得已才抛弃家小和百姓逃命,倘若一开始刘备就抛弃百姓率精锐逃跑,也不至于老婆孩子都丢了。
曹操的个性和刘备迥然不同,但在爱民这一点上,曹操比不上刘备。
2
那么为什么曹操这么爱屠城?
应该与身份地位、生长环境有关。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就锦衣玉食、声色犬马,他没体会过底层百姓的生活凄苦,没有同理心,对百姓自然就没有同情心。
而刘备就不一样了,虽然是宗室后裔,但早已家道衰落,少年时不得不与母亲织席贩履为业。
刘备亲身体验过底层百姓的生活凄苦,对百姓的悲惨能感同身受,等到他一朝富贵,对百姓自然爱护有加。
像屠城这种干天和、损阴德的事情,刘备才不愿意干。
曹操自小是贵公子,底层百姓在他眼中就是草芥、蝼蚁,他没有生命诚可贵的概念,故而动不动就屠城,以显示其震慑力。
有人说曹操写过悲天悯人的诗歌,比如“白骨露於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说明曹操有爱民之心,并不是个冷血残忍之人。
文学作品历来就是夸大其词,算不得数。
而且,爱民得是别人评价,不能自己评价。
刘备仁爱是历史公认,曹操暴虐也是盖棺定论。
3
现代人之所以喜欢曹操,小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影视剧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小说和影视剧把曹操这个角色塑造的太过成功,一代奸雄被演绎的有血有肉,符合观众对曹操的心理期待。
而刘备就被塑造的有点窝囊,动不动就哭鼻子,一点都不爷们,这就影响了大众对刘备的认知。
现代人了解三国,主要还是通过小说及影视作品来了解,当“文学形象”过于生动的时候,就超越了“历史形象”。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基本上胜多败少,而刘备是胜少败多,曹操总是一副强者姿态,刘备则一直是弱者形象。
在这个争强好胜、胜者为王的时代,大家还是更喜欢强者,也就是所谓的慕强心理。
再一个原因,就是现代人都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想象不出屠城是个什么概念,也没有亲身经历过屠城。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自然就不知道利害。
当棒子不是打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自己是不知道疼的。
假使我们现代人经历一次曹操的屠城,那对曹操就不可能有崇拜,有的只是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