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敌我兵力1:10,本该“瓮中捉鳖”的局面,却打出国军5万损失的代价。台儿庄虽赢,却赢得惨烈。

更惊人的是,打赢这场硬仗的,居然是一群被称为“杂牌军”的地方部队。这场战役,真是胜得悲壮,代价也非常高!



二十九万打三万,咋还伤得这么狠?

1938年春天的山东台儿庄,空气中不止有火药味,还有一股说不清的紧张——这里是徐州的门户,是日军南下的必经咽喉。

日军第五师团与第十师团两个主力一南一北,打算合围国军,拿下整个徐鲁豫交界区。3万人马,配坦克、山炮、飞机,全副武装。

反观国军方面虽然号称29万人,但真刀真枪能上阵的主力不超过四成,而且重武器紧缺,联络不畅,派系林立。这仗还没开打,就已经不是个“对等”局面。



3月16日,日军发动对滕县的猛攻。守城的是川军第22集团军下辖的第41军,军长孙震调派122师把住阵地。

带队的是王铭章将军,一位从黄埔军校走出的硬骨头。他在滕县布防后坚决不撤,死守三昼夜。日军一波波攻上来,他就一轮轮往下打,直到弹尽粮绝,最后壮烈殉国。

在滕县阵亡的川军官兵达万余人,为台儿庄主战场的胜利,争取了整整七天时间。这七天,等来了李宗仁的“反包围”。

李宗仁当时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调动第二集团军、第三集团军以及第20军、第五军、第三十军等数十万人,从四面八方往台儿庄聚拢。



战前他清点兵力,名义上29万,其实算上伤员与后勤,真正在正面能冲锋的不过12万,远没有外界想象那么多。

而日军呢?3万人是真数。第五师团号称“钢军”,有现代化装备配合强大火力,第十师团步兵精锐,机动性强,虽然兵少,却一心想“先发制人”。

双方在台儿庄北侧的运河桥附近接火。从3月24日起,国军打出了气势,沿京沪铁路两侧展开突袭,断敌补给线,炸其桥梁涵洞。

3月26日,日军被迫后撤至城南工事群死守,双方进入巷战阶段。城中巷战,枪口对枪口,刺刀对刺刀,打得极其惨烈。



而就是这时候,问题也出来了:国军部队之间联络不畅,有的部队还在原地待命,有的已经冲入城区,造成战线混乱。

再加上后勤运输薄弱,弹药跟不上,甚至出现一个师一天只配五发炮弹的情况,战斗效率严重受限。

日军虽被压制,却始终利用夜色进行小股突击,反复抢回阵地。国军需要持续进攻,一寸一寸夺回街巷,打光一波上第二波。

战后现场统计,台儿庄街头巷尾共有超过2万具国军与日军混合尸体,其中不少国军士兵死时仍紧握步枪,手指扣在扳机上,弹匣已空。



而这还只是序幕。

冤家变战友,杂牌军打出个奇迹!

这场台儿庄大战,表面看是正面硬刚,实则打的是一个“临时拼盘”的协作战。参战国军部队五花八门,有川军,有桂系,有中央嫡系,还有西北军残部改编而来的杂牌部队。

这些兵团原本派系不同、语言不通、指挥系统各一套,互不统属,平时互防不说,彼此之间还有旧怨。

比如张自忠,原本是冯玉祥的西北军将领,因战前临时划归第五战区,成了“外来和尚”。而庞炳勋,则是旧桂系出身,作战经验丰富但向来独立。



他俩之前在北平会战中闹过矛盾,互不买账。但这回不同,李宗仁将两人同时派往临沂,要求死守正面战场。

3月17日至22日,临沂成为台儿庄北防核心。张自忠急行军,从德州调兵900里南下,昼夜兼程赶到临沂西南。

他的第59师和庞炳勋的74军一道,与日军第十师团展开鏖战。临沂四周沦为焦土,守军靠街巷硬抗,连续作战六昼夜,挡住日军攻势,给台儿庄争取了宝贵时间。

另一边,原本多次对抗中央军的川军这次也拼了命。22集团军、41军在滕县之后继续参战,122师残部硬是顶住敌人五次冲锋,靠一挺机枪守住东北高地,打退敌人坦克4次冲击。



这些临时组建的“拼盘部队”在李宗仁调度下,展现了惊人战斗力。桂系部队派出敢死队潜入敌后爆破桥梁,断敌退路;川军士兵用铁锹、刺刀与日军巷战拼杀,甚至徒手撕敌钢盔。

4月2日夜,国军多个方向集体进攻,炮火覆盖台儿庄南北,步兵突破敌防线,展开全面清缴。敌人被迫突围,残部向枣庄方向撤退。

4月3日清晨,台儿庄宣告收复,整个城区尸横遍野、残垣断壁,胜利来得悲壮而血腥。国军全歼日军数千精锐部队,迫使“钢军”板垣师团首次在正面战场撤退。

胜仗打完,日军反扑,胜果竟被“冲没了”?

台儿庄打完,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整个中国都沸腾了,被民众传唱为“八年抗战第一胜”。

但高光没维持几个月。1938年5月,日军重整旗鼓,以十万兵力重启徐州会战。先是北线突破,夺取徐州外围阵地;继而从南线攻击,快速占领枣庄、滕县,逼近台儿庄。

6月,徐州陷落,国军主力被迫西撤。这就意味着,台儿庄胜利成果被敌人迅速“清场”,战略格局并未逆转。



这就得问一句:赢了仗,为啥挡不住敌人步伐?原因说穿了,就是老三样:装备差、补给差、联络差。

所以,台儿庄虽是一次成功的合围歼敌,却无法形成持久战果。就像水泼进沙堆,虽激起浪花,却渗不成江河。

但这仗的意义,不在于改变战局,而在于提振士气。台儿庄成了抗战前期最闪亮的一役,用血肉之躯,撕开了敌人“不可战胜”的神话。

哪怕胜利难以延续,但它让全国人民知道:侵略者并非打不退,中国军人也能打硬仗、打胜仗!这仗的血,没白流;这仗的胜,也赢得值得。



参考资料:

台儿庄战役:一个由“杂牌军”创造的奇迹.中国军网.2017-04-0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