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的30万大军被围困,风雪交加,饥寒交迫,士兵们饿得连枪都拿不稳。

战壕里,冻死的、饿死的,躺了一片。

眼看着国军已经到了绝境,解放军这边却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决定——送肥猪过去。



这不是在开玩笑。

粟裕下令,让人抓几头肥猪,送到国军阵地。

参谋们都愣住了,这种时候不是该加紧进攻,把他们一口气吃掉吗?怎么反而给他们送吃的?

粟裕没多解释,只是悠悠地说了一句:“照做。

国军士兵看到送来的肥猪,眼睛都直了。



这是怎么回事?敌人不是应该恨不得我们饿死吗?

这批猪送进去没多久,国军阵地的气氛就彻底变了。

2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决胜阶段。

国共两军在淮海一带展开了一场决定中国未来的大战。



国军的装备先进,兵力雄厚,但后勤补给跟不上。

而解放军虽然武器不如人,但靠着老百姓的支持,粮草充足,战斗力旺盛。

杜聿明手里的30万大军,是国军在淮海战役中的最后希望。

这支部队如果能冲出包围圈,战局还有回旋的余地。

可问题是,他们已经被困太久了。



最开始,杜聿明还能指挥部队突围,可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

解放军的包围圈越来越紧,国军的士气越来越低。

等到冬天真正降临,战场上的情况彻底变了。

3

大雪封路,粮草断了,国军的日子难熬得很。



杜聿明手下的士兵,已经多久没吃上一顿热饭了?最开始,他们还能分到一点干粮,后来,连马都杀了吃。

可30万人,几匹马能顶多久?等到马肉也吃完,士兵们开始啃树皮、挖野草,甚至有人把皮带煮了吃。

空投补给?蒋介石倒是下了命令,可天气恶劣,飞机根本靠不近。

有时候,好不容易扔下一批物资,还没等大家分,就被饿疯了的士兵抢个精光。

为了抢点吃的,国军士兵甚至开始互相残杀。



这时候的国军,已经不像是一支军队,更像是一群被逼到绝境的难民。

4

粟裕看到这一切,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消灭一支军队,不一定要靠枪炮,把他们的士气拖垮,比正面硬拼更管用。

于是,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决定——送猪过去。



解放军的日子好得很,老百姓拼命支援,粮食肉食都不缺。

粟裕就让人挑几头大肥猪,活蹦乱跳的,送到国军阵地附近,让他们看看,解放军每天吃的是什么。

果然,猪一送过去,国军士兵的眼神就变了。

本来已经快要绝望的队伍,突然炸开了锅。

他们吃肉?



他们每天吃肉?

我们饿得快死了,他们还能送猪过来?

本来还能硬撑的士兵,看到这种对比,心态瞬间崩了。

5

士兵们饿得快疯了,看到猪肉,忍不住吞口水。

可更让他们绝望的是,这意味着解放军的日子好得很,而他们呢?连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

从那天起,越来越多的国军士兵开始偷偷往解放军阵地跑。

起初只是三三两两,后来,成片成片地投降。

士兵们心里明白,继续待在国军阵营里,只能活活饿死。

可投降呢?能吃饱饭,能活下去。

国军高层想拦,可怎么拦得住?一个连的士兵跑了,另一个连的士兵就更不愿意待着。

等到天晴,国军的战斗力已经彻底崩盘。

6

杜聿明还想做最后一搏。

他调集剩下的兵力,准备再拼一次。

可问题是,士兵们已经没心思跟着他拼了。

长官,我们还能撑多久?

再不突围,就都得饿死。

可问题是,就算突围又能去哪?南京不会派援军,空投物资跟不上,士兵们饿得连枪都拿不稳,谈什么战斗?

结果,解放军一发动总攻,国军阵线直接崩溃。

杜聿明的指挥部被攻破,他本人也被俘。30万大军,就这么没了。

7

战争,靠的不只是枪炮,更是人心。

杜聿明的部队不是输在武器上,而是输在了士气上。30万人,不是被一场战斗打垮的,而是被饥饿、寒冷和绝望拖垮的。

粟裕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用一头猪,彻底瓦解了国军的战斗意志。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只是解放军的胜利,更是人民的胜利。

没有百姓的支持,解放军不可能撑到最后。

而国军呢?装备再好,兵力再强,可一旦失去了后勤,士兵们连活都活不下去,还怎么打仗?

这仗打完,国共两军的局势彻底逆转。

剩下的战争,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