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川军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动员兵力多,四川动员的兵力一共有340万,占到全国动员的1/4以上;第二是牺牲人数多,川军伤亡人数居全国之首,累计有64万人伤亡;第三,是参与战役广泛:几乎所有重要战役,川军都参与了;第四是战功卓著,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五是经济负担重,四川为抗战承担了4400亿元的开支,占到当时总支出的1/3。
正是因为川军与四川在当时的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也就流传着“无川不成军”的说法,然而这么一支曾经震动全国的川军,最终为何会在解放战争中“销声匿迹”?川军到底去了哪里?他们的最终结局又如何?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川军到底指的是哪些部队。这里指的川军,主要是初期的14个军,也即军阀刘湘、杨森、刘文辉以及李家钰等人的武装,他们在抗战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比如说,杨森就率领20军将士参加了1937年的淞沪会战,与日军死战7昼夜,最终顽强守住阵地,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整支部队减员7200人,其实已经被打残了。老蒋一向是瞧不起地方部队的,但面对如此英勇的川军杨森部,他也是不吝赞美之词,他在电报中对其进行了褒扬,并承诺将对20军进行优先补充,提供“最先进的装备”,还将提拔杨森做第27集团军的总司令,“奖励3万大洋”。
除了杨森的20军外,孙震的43军、李家钰的47军等川军也在与日军的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比如说,在台儿庄战役中,随处可见身穿草鞋的川军抱着手榴弹与登上城墙的日军同归于尽的场景,这其中既有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普通士兵,也有如122师长王铭章、第122师参谋长赵渭滨等高级将领。可以说,抗战中川军打出了中国军人的精气神,川军没有辜负四川父老的期望。
然而,这么一支血战不退、英勇顽强的川军,为何在解放战争中却“籍籍无名”,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川军的消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蒋介石对川军的“中央化”。刘湘是川军的元老,1938年刘湘去世之后,导致川军失去了主心骨,加上蒋介石迁都重庆,一大批中央军入川,使得川军逐步失去了其独立地位。更何况,刘湘去世之后,其部下王陵基、唐式遵也纷纷投靠蒋介石,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
另一方面,蒋军嫡系对川军的打压与收编。其实早在抗战之前,蒋军嫡系就看不惯川军了,一直企图吞并川军,或者说,对其进行中央化。在诸如何应钦系、胡宗南系等蒋军嫡系之间,尚且存在着各种斗争与矛盾,更何况蒋军嫡系与川军之间了,被中央化的川军其实是“新来的孩子”,遭到打压,逐步失去其特点与独立性,也就一点不奇怪了,比如陈诚就将第72军军长调离,直接安插自己人,从而控制了这支川军。
实事求是地讲,川军装备差,甚至还存在军阀混战,但在国难当头之际,川军却为了保家卫国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至于川军缺席“解放战争”,虽然是被蒋军“收编”的结果,但难道不也是一种幸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