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皮定钧根据军委规定,调任福州军区司令员。
皮定钧
皮定钧初到福州,立刻找来副司令员陈再道谈话。皮定钧紧紧握住陈再道的手,谦虚地说:“老首长,我初来乍到,以后有工作不周的地方,请您多批评指教。”
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尤其在军队里,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命令。皮定钧作为福州军区的一号首长,为何在陈再道面前如此谦卑呢?
陈再道
陈再道和皮定钧都出身自红四方面军,不过二人资历差距悬殊,陈再道26岁当红军军长,皮定钧当时只是一名步兵营长。
陈再道是湖北麻城乘马岗人,18岁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由此开启了光辉璀璨的革命生涯。
陈再道打仗十分英勇,悍不畏死。1932年,他担任先遣营营长,在总指挥徐向前带领下攻打麻城县城。陈再道一心想打回家乡去,带头冲锋,和敌人展开了肉搏。
战斗进行至最激烈时刻,一枚炮弹在陈再道身边炸响。他的后颈被嵌入几枚弹片,顿时血流如注。跟他一起冲锋的警卫员吓傻了,想用刀把弹片挖出来,却迟迟不敢动手。陈再道怒喝一声,拿出关公刮骨疗伤的勇气,竟自己动手把弹片挖了出来。战士们大为吃惊,也大受鼓舞,拿下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长征路上,陈再道升任红4军军长。作为一军之长,他还是我行我素,每逢战事必定亲赴一线指挥。徐向前又气又急,找来陈再道质问:“骑兵排缺个排长,你看谁去合适?”
陈再道被问得一头雾水,怎么总指挥亲自关心一名排长的调动?徐向前看了他一眼,说:“我看你陈再道合适。”
陈再道这才明白过来,忙说:“报告总指挥,我以后再也不冲锋了。”
红军抵达陕北后,红4军来了一个20出头的营级干部,名叫皮定钧。因此二人日后在福州军区共事,皮定钧要称呼陈再道一声“老首长”。
韩先楚
解放战争时期,陈再道任中野2纵司令员。当时刘邓大军有著名的“三陈”,即陈再道、陈赓和陈锡联,都是纵队司令,也都是能独当一面的战将。
新中国成立后,陈再道先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军区改编为武汉军区后,他又任武汉军区司令员,成为大军区正职将领。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陈再道被授予上将军衔。
和老首长陈再道相比,皮定钧虽然资历浅,但凭借中原突围之功,被毛主席特批授中将。到上世纪70年代,皮定钧也和老首长看齐,当上了兰州军区司令。
不过此时陈再道的处境并不好,因为武汉发生的一些事情,陈再道被撤职,在江西的一个农场劳动改造。那时的陈再道年逾花甲,身体不好,再加上战争年代多次负伤,刚到江西就病倒了。
第一个伸出援手的是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韩先楚听说陈再道生病,立马把他接到福州养病,随后向周总理打报告,申请调陈再道到福州军区工作。
1971年毛主席到南昌,将韩先楚召了过来。韩先楚适时说:“主席,陈再道身体尚好,想继续为党做一些工作。”毛主席点点头,说:“好嘛,让他到你们军区去吧。”
1972年,陈再道的任命下来了,出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韩先楚很高兴,立马找到陈再道说:“陈将军,从今天起,咱俩就在一个锅里抡马勺,搭伙计了。我这个人你是了解的,希望你多帮助我啊!”
陈再道非常感激,尽心尽力辅佐韩先楚工作。不过随着1973年军区司令大调动,韩先楚与皮定钧换岗,皮定钧成了新一任福州军区司令。
皮定钧与老首长重逢,谦虚地说请多批评指正。陈再道的回应也非常热烈,说:“皮司令,你我都是从战场上走下来的人,分得清上下级关系。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工作,当好你的副手!”
皮定钧说到做到,军区遇到任何问题,都会询问陈再道的意见。 陈再道也言出必行,配合皮定钧将福州军区搞得有声有色,多次受到军委表扬。
1976年,皮定钧遭遇飞机失事,不幸牺牲。陈再道非常痛心,回忆起与皮定钧合作的点点滴滴,忍不住泪流不止。
一年后,为了推动国家发展,陈再道临危受命,担任铁道兵司令员。时隔十年,陈再道重返一线领导岗位,他虽然年近古稀,但浑身充满干劲。妻子张双群“抱怨”说:“老陈70岁人了,又恢复了战争年代那股劲头。”
上任之后,陈再道率领铁道兵开赴“各大战场”,从东北的黑土到福建的丘陵再到地势险恶的青藏高原,每一处都能看到陈再道的身影。
一次,陈再道到青藏铁路沿线视察,登上了海拔3700米的高原。陈再道了解到,由于条件太过艰苦,驻扎在这里的铁道兵战士连一口热腾腾的饭菜都吃不上。陈再道很心疼,问战士:“你们有什么要求?”战士回答:“能洗一个热水澡就好了。”
陈再道当场潸然泪下,回去后协同各部门,立即办妥了此事。
1982年,天津市因滦河水入津,陈再道又带领铁道兵上了一线,圆满完成任务,解决了全市人民吃水难的问题。可任务刚刚完成,陈再道就接到消息,说为了适应新时代需要,中央决定撤销铁道兵这一兵种。
陈再道将铁道兵视为自己军旅生涯的最后一站,而且这几年他在铁道兵工作,内心十分不舍。他向总参谋长杨得志确认后,随即以铁道兵党委的名义写了一份报告,请示邓公是否保留铁道兵。
邓公看完陈再道的报告,坚定地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没有二话可讲。打起仗来,铁道部就是铁道兵!”
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也对铁道兵的裁撤感到惋惜,建议是不是将铁道兵部队转入各军区,每个军区接收一个师。邓公一锤定音:“不留一兵一卒!”
1983年铁道兵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陈再道脱下戎装,也就此退居二线,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邓公心疼这位爱将的付出,感慨说:“三陈中,我最心疼陈再道,他牺牲得太多了!”
陈再道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将军,对农村、农民富有深厚感情。他多次说:“我们是穷人的队伍。”
1941年,陈再道率部在冀南开辟根据地。那年冀南干旱少雨,地里裂开了缝,许多农户家颗粒无收。再加上日伪军不停“扫荡”,根据地百姓生存日益艰难。
为了帮助灾民度过荒年,陈再道要求战士们节衣缩食,将每人每天一斤二两的口粮减少到一斤,剩下的全部用来接济当地百姓。已经饿了好几天的百姓喝上热粥,不由感慨说:“谢谢,八路军真是好人啊!”
1948年,陈再道率领中野二纵挺进大别山,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一位大娘跪在路边,手里捧着三块大洋。陈再道连忙将她扶起,对左右说:“大娘是把咱们当国民党部队了,搜刮民脂民膏!”
陈再道不收大娘的钱,可推脱的时候发现,大娘这三块大洋居然是假的。陈再道没有声张,搜遍自己的口袋,拿出五块大洋交给大娘,将大娘的三块大洋换了过来。
一次激战中,陈再道感觉胸口疼了一下,没有在意。战斗结束后,他发现藏在胸口口袋里的三块假大洋被子弹打得凹进去了。陈再道大难不死,笑着说:“看来,好人还是有好报啊!”
1987年陈再道离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乘马岗新村。陈再道和乡亲们热切交谈,随后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参观了村里的校舍。他放眼看去,一群小学生挤在低矮、破旧、昏暗的教室里,心里十分难过。他转过身来,对随行干部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再苦不能苦孩子。要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很重要!”
不久后,在陈再道的过问下,村里盖起了一排崭新明亮的校舍。看到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跳跃,陈再道欣慰地笑了。
1988年,陈再道回乘马岗,又参观了镇上唯一的中学。这所中学条件不好,学生们上课的教室,一大片成了危房,摇摇欲坠。
镇领导解释说,镇里经费紧张,无力承担修缮校舍的开支。陈再道得知后亲自联系相关部门,得到了资金扶持。
1993年,陈再道临终之际,家乡派代表前来看望。得知家乡人民能吃饱饭,孩子们有书可读,将军笑了起来,终于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