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将领黄百韬,很多人第一印象是“勇猛彪悍”。无论是孟良崮战役增援张灵甫,还是南麻战役救援胡琏,亦或是豫东战役驰援区寿年,黄百韬都是国军中为数不多的“拼命三郎”式存在。
不过,与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形象产生强烈反差的是,黄百韬内心深处却始终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苦衷”,这种压抑许久的负面情绪在1948年11月的淮海战役前夕达到了临界点。
彼时,作为国军作战厅长的郭汝瑰受命代替参谋总长顾祝同前往徐州主持有关辽沈战役的战后总结复盘会议,实际上就是一个空有噱头的务虚会议。不过,在会议期间,一向被老蒋奉为国军将领“忠勇”典型的黄百韬,却面色低沉的向郭汝瑰缓缓道出了这样一段话:
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此时的郭汝瑰确实没有料到黄百韬的这句话会在两周后一语成谶,碾庄圩成了他的葬身之地,而48岁的“本命年”距离知天命的年纪又差出整整两年时间……
黄百韬为何会作此悲观消极感想,其背后又有哪些因素在左右动摇着他的情绪?
客观的讲,黄百韬战场消极情绪的首次出现,正是在两个月前的济南战役期间。在此之前,黄百韬或许是出于团结友军的大局观念,亦或是为证明和提升在老蒋面前的身份地位,总之,只要有国军部队身陷我军重围,黄百韬必定会打起十二分精神施以援手。
但在增援济南的途中,他却一反常态的左右摇摆、徘徊不前。如果说邱清泉经历了此前老蒋对豫东战役失败责任的追究惩处后对救援友军失去了耐心和兴趣,尚可以理解,而黄百韬这种态度180度大转弯确实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归根结底,是身在徐州“剿总”指挥部的黄百韬从徐州与济南间往来电话中听到了王耀武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
作为职业军人出身的黄百韬,既对王耀武这种因私废公的行为感到愤懑,但又充满了无可奈何,因此在增援路上索性化身成第二个“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邱清泉,始终没能横下一条心拼死相救。
这种悲观消极的心态无疑在担任第7兵团司令官之后的黄百韬身上得到进一步淋漓尽致的展示。按理说在实战表现上不输邱清泉、李弥等人的他,出任兵团司令应当是名正言顺的事情,但黄百韬当时的处境却显得有些微妙。
首先,黄百韬并非老蒋嫡系将领出身。这一点让黄百韬在派系林立的国军中就显得比较尴尬,尽管自己也经过“陆大”培训班的深造,但终究在职务晋升和军中话语权方面无法与黄埔系将领同日而语。
好在黄百韬的现实表现还是让老蒋刮目相看的。解放战争时期,黄百韬率领的25军虽然是一支日械装备的杂牌军,但黄百韬冲锋在前、全军拼命在后的作战风格还是在不少场合下给我军制造出棘手的麻烦。
尤其在1948年夏天的豫东战役中,黄百韬率25军、第三快速纵队和第二交警总队全力救援被华野围困在龙王店一带的区寿年兵团。应该说,黄百韬异常积极的战场表现一度给华野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许多来不及撤退的伤病员也因此沦于敌手。
豫东之战让黄百韬在国军中威名大震,他本人也因此获得老蒋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成了被公开树立典型的“战斗英雄”。不过,此时的黄百韬却很难高兴得起来。
一是此前归自己指挥的特种伞兵部队——第三快速纵队在实战中不仅不服从自己指挥,反而过早的陷入我军重围之中,让身为指挥官的黄百韬不得不分兵来救援该部,不仅让战场效果大打折扣,也让黄百韬看到了国军内部最黑暗的一面。
二是因在战后获得授勋嘉奖而得罪了另一支担负救援任务的友军将领邱清泉。虽说老蒋对二人一奖一惩是为严明军纪、提振军心考虑,但出力不讨好的“邱疯子”显然将这笔账记在了黄百韬的头上,为日后徐东救援黄百韬第七兵团时的阳奉阴违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因杂牌军出身而与同僚相处不快让他处境微妙,那升任第七兵团司令官后的一系列变故无疑加剧了这种消极悲观的境遇。
豫东战役过后,黄百韬升任国军第七兵团司令官,下辖第25、63和64三个军。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黄百韬晋升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将昔日的忠诚部将唐云山或顾宏扬提拔为自己嫡系部队25军军长。
按常理来论,副军长升任军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何况黄百韬作为兵团司令,一票否决权还是具备的。可现实却再次给他泼来了一盆冷水,自己举荐的两位心腹都没能通过25军军长的任命,只是为照顾这位兵团司令的情面,国军“国防部”给了25军副军长唐云山一个兵团副司令之职。
看似是得到晋升了,但统兵将领都有这样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将自己最核心的部队掌握在手才能在关键时刻逆风翻盘,从这个角度讲,兵团副司令的虚职远比不上手握雄兵的嫡系军军长之位。即便如此,黄百韬也是无能为力。
这边自己的嫡系部队搞不定,另一边的粤系部队63军、64军他更难驾驭,即便在淮海战役前夕,顾祝同代表老蒋大手一挥,将44军和100军也都划给了第七兵团统辖,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且不说指挥上存在的阻力,仅就44军专职替刘峙和老蒋打点江苏私盐生意的特殊“使命”来看,这支队伍也很难称之为生力军。
至于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开打后黄百韬的糟心经历,无非是之前所有不祥之兆叠加后自己预料之中的命运罢了。即便没有同郭汝瑰的这次当面吐槽,他也难掩悲观失望到极点的情绪。
不过,实事求是的讲,对老蒋而言,黄百韬的确是做到了问心无愧,正如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黄百韬身陷绝境后向部下吐露出的肺腑之言:
这话倒是不假,在国军各大派系中,黄百韬终归是特立独行的另类,他并非老蒋嫡系,却凭借战功步步身居高位,一生小心翼翼,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可终究还是成为战场上的众矢之的,做了蒋家王朝败亡的“殉葬品”。
“其情虽可悯,其罪亦可诛”,这大概是对黄百韬比较中肯的一个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