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略决策的关键时刻,更迭高层指挥官被视为军事行动中的一大禁忌。然而,在决定中国未来的淮海战役中,粟裕却果断更换了指挥官,将碾庄圩战役的总指挥从陈士榘更替为王建安。
这一决策,远非成为阻碍,反倒如同更换利刃,极大地提升了作战效率,迅速突破了国民党12万大军的防线,消灭了敌方首领黄百韬。
粟裕指挥作战,极度重视数据的准确性,因为数据的误差直接影响决策。
一次,他首先征询了陈士榘的看法,随后逐个联系前线各纵队,电话中他的态度坚决而直接。
周志坚回忆道:
“我感到心情沉重,得知他要与我通话,我拿起电话,听到了他的声音:‘战斗刚开始,你们的损失已经如此之大,进展缓慢,立即整顿部队,然后再出击。’”
粟裕素有儒雅之风,平时总是考虑部下的感受。但在这紧要关头,他不得不放下对他人情感的顾忌,直接进行了批评。
之后,他亲临野战医院。在那里,见到了无数伤员。了解到实际的伤亡数字远超过了部队上报的数字。返回司令部后,他与老部下——陶勇进行了通话。
电话中,他直截了当地询问陶勇:“伤亡究竟有多少?”
陶勇考虑到粟裕的高血压问题,不愿让他过度担忧,试图淡化实际情况:“不超过2000人,情况还好。”
粟裕听后怒斥:“胡说!。”
陶勇无奈,沉重地回答:“伤亡情况的确严重,目前统计的数字已超过四千多人。”
4300多人,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华野的纵队按三三制编制,虽然人数众多,但实际上能够参与战斗的部队并不多,还包括了大量的机关、后勤等非战斗人员。真正投入战斗的,大约只有纵队总人数的一半,也就是大约一万人左右。
11月14日夜晚,粟裕召集了主攻的纵队指挥官,以及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王建安等人开会。
会议持续至午夜,他明确指出了作战进展缓慢的原因,并逐一分析了相应的对策,最终确定了应对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考虑到陈士榘个人统一指挥攻城集团存在操作难度,决定将其调整为负责阻援任务,由指挥系统更为完善的山东兵团接替,即由王建安和谭震林共同指挥。
有了更加精细化的指挥体系,就如同拥有了开启罐头的利器,黄百韬的末日也随之降临。在猛烈的炮火轰击下,黄百韬兵团的防御阵地被彻底摧毁,一座座堡垒化为灰烬,敌军士兵纷纷倒下,其防御力量被逐层剥离。
结果,黄百韬兵团的12万大军被全面消灭。当粟裕得知这一消息时,由于连日来的劳累,导致当场晕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