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共有57位开国上将,他们都曾为革命做出过卓越贡献,在建国后也基本长期身居要职。

可也正因为如此,历次运动风波中,他们受到的影响比较大,不少上将都有过被处分的经历。像萧克、邓华、洪学智、李达、郭天民等等皆是如此。

当然,也有几位比较幸运,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就一直在重要岗位上。即便遭受过风波,始终屹立不倒,属于军政界的常青树,其中这四人最具有代表性。



一、旋风司令韩先楚

建国初期,韩先楚先是随大军南下,顺利解放了海南岛,后又奉命入朝参战,担任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打完仗回国自己申请去学习,毕业就到福州军区,一直干到1973年末。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后,韩先楚成为兰州军区司令员,1980年又调入中央,改任军委常委。1983年,他职务再上一步,出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副国级领导人。

整个履历没有因运动而出现断层,虽然曾经有几次遇到危险,但最终都安然度过了。

第一次就是1959年的那场会议,当上级已经定性后,韩先楚仍敢顶住压力不攻击,并且还公然去看望过彭总、黄克诚。此时他是福州军区司令员、金门前线的重要指挥,就没什么大问题。

但沿海一平静,有人就准备做文章了,说韩先楚是“漏网分子”,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幸好关键时刻四野司令员说了一句“对韩先楚的错误要坚决地批,同时又要坚决地保护、使用”。明贬实保的态度,让韩先楚得以过关。



还有一次是1971年后,专案组从北戴河搜出了韩先楚、杨得志、许世友三位大军区司令员写的信,很快就有人说他们是四野首长死党。

好在周总理看完信后认为纯属工作正常交流,便指示:三封信没有实质性问题,到此为止,概不追究,信交给办公厅副主任王良恩,由他存档。

后来毛主席也看过这些信,1973年5月跟韩先楚面谈时说:路线出感情,我知道你们对我还是有感情的。过去的事就算了,以《国际歌》为界。

因为有两位最高领导人的保护,韩先楚顺利度过第二次危机。但1974年,还有人借题发挥,差点闹出事来。



1974年3月,已调到兰州军区的韩先楚突然收到消息,说福州那边正在开会,讨论“福州地区整风长期深入不下去...跟有些领导人长期捂盖子是分不开的。”这让韩先楚颇为警惕,意识到有人要对自己下手了。

果然,福州那边的会议足足开了几个月,事情也越扩越大,后来喊出口号“揭出福建的林死党”、“彻底清算韩先楚的罪行”。

本来韩先楚以为自己躲不过去了,但9月时中央又把强加在他身上的定性收了回去。当时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才从两位昔日秘书宋清渭、姚科贵(仍在福州军区工作)的口中得知:

事先那些人是趁着毛主席在外地养病,周总理住院治疗期间乱搞的,经过许多老战友及韩先楚本人的不断写信、发电报申诉,两位领导人得以了解到事情的原委,最终出手相助。

能饱经风浪而屹立不倒,韩先楚的际遇跟他的战绩一样,相当传奇!



二、情商突出杨得志

建国以后,杨得志先是跟随彭老总继续解放大西北,后又入朝参战,担任过志愿军司令员。从朝鲜回国,他也进入南京军事学院,跟韩先楚一起深造。

1955年,杨得志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员,1973年末调任为武汉军区司令员。1979年1月南疆战事将起,杨得志调往昆明军区,成为一线指挥。

1980年,邓公卸任总参谋长,杨得志接任,后来杨得志还担任过政治局委员,整个履历也是相当顺利。

他比起韩先楚经历的风浪要少一点,就是因为那三封信做过检讨,其余基本没啥问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杨得志有两大优势:能力强且情商高,他在红一军团、八路军115师、晋冀鲁豫、晋察冀、志愿军中都战斗过。

林总、刘邓、聂帅、彭老总等人都对他很欣赏。这些领导性格不一,但他都相处得很愉快,要做到这点,情商、能力缺一不可!

对大多数人来说,跟随过的领导不是越多越好,但杨得志恰恰相反。红一出身,背后有毛主席、林总;解放大西北、志愿军,背后有彭老总;晋冀鲁豫,背后有邓公。

这几个名字,就足以保证杨得志不会遇到什么大麻烦了。



三、粗中有细许世友

建国以后,许世友留任山东军区一段时间,1953年入朝担任第三兵团司令员,回国后实际主持华东军区工作,1955年军区改制便当上南京军区司令员,一直到1973年末。

调为广州军区司令员后,他在此职上负责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广西方向指挥,1980年赴京担任中央军委常委,并出任过政治局委员。

虽然运动初期他曾进入大别山避难,但职务一直在,而且南京军区大部分干部还是听他的话,没过多久他还回到军区掌权了,整体没遇到什么大问题。

能够如此,他的女儿许华山曾说:在一些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父亲的倚粗卖粗,成功地保护了自己。他的秘书秘书贾若愚也评价:许司令粗中有细,特别精明。很多干部都比不上他,不在一个档次上。



四、井冈老将陈士榘

建国以后,陈士榘先在军事学院任职,52年调任为工程兵司令员,此后一直负责该兵种,直到80年代离开军队。

他本人一直很谨慎,晚年曾对儿子说过:我这个人自知之明,打了几十年仗,就政治仗没学会怎么打。政治旋涡里面游泳的本事,我一辈子没学会。

不过很多事情会自动找上门,像陈士榘长子陈华1964年想跑去苏联,这在中苏交恶的背景下引起轩然大波,总参有人抓着不放,说儿子去探路,就是为老子出逃做准备。

这顶帽子扣下来,陈士榘也差点顶不住,是林总做出了批示:狠狠地批评,狠狠地信任,狠狠地使用。跟说韩先楚那句话类似,也取得了同样的作用。



还有陈士榘妻子范淑琴66年后经常议论江女士的出身,说她在上海怎么怎么样,在延安怎么怎么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话被人整理给了江女士,范淑琴很快被捕。

随即还有人往陈士榘身上引,说夫妻一心,陈士榘也有同样的想法。这种事,真是百口莫辩,风向也渐渐严重起来。

1968年2月,8个军事单位共同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表彰会,陈士榘此时已承受很大压力,以为这次活动后自己就会出事,没想到毛主席在会场上把他拉到身边合影。

记者们的各种闪光灯照得陈士榘眼花缭乱,但他内心非常感动,明白主席是在用独特的方式表明立场和保护。果然,之后陈士榘在工程兵系统里就安然无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