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战役中,1947年5月13日至5月16日结束,华野彻底歼灭了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并且击毙师长张灵甫,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推进的情况下,从前线中央切断歼灭进攻主力部队的典范,是打破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攻势,扭转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次战役,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在这场战斗中,粟裕反常用兵,出奇制胜,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也为日后的光辉胜利奠定了基础,以下是我认为完全是让国民党军出乎意料的3大决定:(1)选择敌人整编第74师作为作战目标
时整编74师是蒋介石手中最精锐的部队,没有之一。 该师全副美械装备,总人数3万余人,战斗力极强,它具有相当的指挥、战术和技术级别,曾任南京的卫戍部队,故有“御林军”之称。而且第74师师长张灵甫是黄埔军校出身,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军事将领,被蒋誉为“模范军人”。(2) 直指敌阵线中央作为作战方向
前解放军的作战向来是先打孤立或者侧翼的敌人,而对于阵型密集或联系紧密的敌人则从不强行进攻,尤其是对大兵团中央的敌人,很少直接进攻。
这次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军3个兵团同步前进,第74师是第一军的骨干力量,位于兵团的中心,并且处于进攻状态,对我华野部队实施了“中央突破”,企图消灭华野,或迫使华野撤退。 所以张灵甫始终认为“新四军不打硬仗,不打阵地仗”,只要选择“长驱直入”,就能深入共军“巢穴之中”。但这一次,华野并没有后退,而是迎头而上,以“中央突破”反击“中央突破”,毅然地向第74师发起进攻。这种战术既不是解放军的传统战术,也不是战场指挥的常规战术,所以,更让敌人出乎意料,被打得完全措手不及,这也是所说的“攻其无备,必将大奏奇效”。之所以要将6纵留在鲁南的敌人身后,是为了引起敌人的担忧,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一旦战局发生变化,又随时可以北上参战。当时,粟裕曾对6纵司令王必成说:“打74师,少不了你们6纵。” 这充分说明,粟裕不仅着眼于现状,还设想到了接下来的第2步和第3步。虽然没想到这么快就要打74师,但把这支部队留在敌后,关键时刻使用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 果然,在包围第74师的紧要关头,粟裕命宗6纵“昼夜兼程、飞兵北上”。 部队一路冲锋,两天两夜急驱120公里山路到达垛庄附近,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切断了第74师唯一的退路,这也加快了他们覆亡的命运。
6纵飞驰奇袭垛庄并封闭包围圈,这也是敌人始料未及的,粟裕生前多次证实了这个奇招,他说:“这次我军引敌深入,同时预先埋伏第6纵队在鲁南待命。这一奇招,一动,整局就活了。”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和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沂蒙山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





但粟裕当时的想法是,正是因为整编第74师是蒋介石的“王牌军”,如果能歼灭整编第74师,就会使敌人的实力和精神上都受到最沉重的打击,同时对我军也会有极大的鼓舞,它可以立即击败敌人的进攻,迅速改变战场局势,获得最有利的战斗效果。
所以粟裕立即将自己的想法告诉陈毅,陈毅当即赞同说道:“好!我们就是要有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所以当华野楔入在国民党军战线以内,在该师外部建立阵地时,张灵甫还想当然的以为那样的举动只是为了减缓他的进攻速度,根本没想到会是奔他而来,还下达了命令加速进攻。直到华野到达74师两翼将他包围的时候,他才如梦初醒,猛然收缩向南后撤,但为时已晚,直至被全歼。





(3)出兵敌后,截断退路
当华野总部下定决心攻打74师时,位于74师前方的是第1、4、8、9这四个纵队,其中第4、9纵队负责从正面阻击敌军,第1、8纵队负责楔入74师两翼。 从兵力和武器对比来看,这四个纵队要在短时间内形成对敌的合围,最终歼灭敌人,难度很大。而粟裕指挥孟良崮战役中得心应手的关键是使用了一支“从敌后出击,封闭包围圈,并参加围攻作战”的部队。 这是战斗的前一阶段粟裕保留在敌后的一支伏兵,也就是第6纵队。





这场孟良崮战斗是粟裕将军一生中指挥过的最危险的战斗之一,在孟良崮战后一周年,毛主席在西柏坡跟粟裕会面时问道:“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五月,你在山东孟良崮打了一仗,战果如何?”

粟裕回答:“歼灭第74师,杀敌首领张灵甫。”

毛主席笑着鼓掌道:“你们迅速、果敢地歼灭了第74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我是毛泽东!”

这是一场精彩的谈话,一方面说明了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对粟裕军事指挥能力的极度赞赏。

孟良崮战役是粟裕在毛主席天才军事思想指导下,策划和指挥的一场具有伟大气魄的歼灭战典范。



孟良崮战役的这场胜利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正是人民军队牢记人民是胜利的基础,万众一心,才能取得越来越多的胜利,直至解放战争的胜利,才能赢得无产阶级,让我们向无产阶级的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先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