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战役开展前,蒋介石曾信心满满的说道“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不过谁都没想到,即便在人员、装备落后的情况,我军依然打赢这场战争,更是一举增强了我军的士气,同时也宣告国民党的统治即将落幕。
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由毛主席一手批示,由刘陈邓粟谭组成总前委员,邓小平担任总书记。不过对于淮海战役,邓公曾说过这场战役是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的。既然这场战役是由邓公总指挥,可人们在提及淮海战役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是粟裕指挥的。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粟裕是毛主席亲自批示的十大上将之首,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粟裕立下无数战功。在红军时期,粟裕就在南昌起义、井冈山保卫战和多次反围剿作战中,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水平。在红十军被敌人围剿时,是粟裕带着大部队突破分所,从这以后屡立奇功的粟裕被层层提拔。
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粟裕任新四军师长。在黄桥决战中,陈粟二人第一次合作就击退了国民党部队的进攻。1946年内战爆发,刚刚结束抗战的部队再次投入解放战争,而在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大胆的提出了淮海战役的设想。毛主席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同意了粟裕的建议。
淮海战役的设想是由粟裕提出的,所以这也是印象中粟裕是第一指挥的重要原因。在粟裕提出苏北军团占据两淮,主力部队用来防守敌方支援,而毛主席在此基础上又做出进一步补充,他认为第一阶段以歼灭黄百韬军团为主,第二阶段拿下海州、连云港等城市。
在战略部署结束后,党组织开始为一个问题闹心,那就是中野、华野两个部队一同作战,指挥权该交到谁手里?按照一般常理,谁的人多就谁来指挥。当时粟裕指挥的华野有16个纵队,而中野只有4个部队,本该是华野的粟裕来指挥,但他这人低调沉稳,之后更是向中央发电报建议让陈毅、邓公两人统一指挥。毛主席经过再三考虑后,下达了战役由陈毅、邓公统一指挥的决策,并表示一旦有什么特殊情况,两人有第一决策权。但淮海战役还没打,粟裕就犯了错。
中央定下的战役开始时间是在11月8日,但粟裕直接将时间提前了两天。原来是我军的情报被敌人截获,黄百韬得知消息第一时间准备后撤,眼看敌人就要溜走,粟裕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调动部队,之后赶紧向中央请示。粟裕的抉择是正确的,但他违抗军令也是事实。但毛主席收到粟裕的电报后表示,情况特殊,决断权交给指挥员没什么问题。
第二次违背军令,是在黄维兵团被拿下后,徐州方向的敌人呢会向哪个方向逃窜,成了中央思考的问题。所有人都认为黄维兵团最肯呢个从两淮或连云港方向逃窜,但粟裕再一次否定了中央的决策,他认为两个方向都是水路,敌人最可能是向西南方向和刘汝明军团会合。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粟裕的猜测,粟裕在西南方向埋伏下七个纵队,杜聿明军团调入腹肌权重,同时也宣告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也正因此,毛主席在听说淮海战役的胜利后喜出望外,当面夸奖粟裕“淮海战役,粟裕是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