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10日,国军东进兵团为救援锦州,向东野四纵防守的塔山一线,发起了极为疯狂进攻。
此战的经过暂且不说,而在两军开打前夕,曾有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点。
这个点,就是国军和东野在对待塔山一战的态度上,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相比于东野缜密周全的部署与考虑,国军方面反而显得十分“古怪”。
一、不同的态度
古怪在何处呢?简单来说,就是相当乐观。
当然,国军东进兵团对塔山一战十分乐观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国军兵力占优势,为救援锦州,国军的东进兵团足足有11个师10万余人,而东野用来防守的部队,则只有两个纵队(四纵、十一纵)8个师8万多人。
老话说得好,以众击寡必能胜,因此,既然兵力占优,当然可打。
除了兵力占优,国军颇为引以为傲的便是火力,按照当时国军的部署计划,除了有11个师从正面进攻之外,还有海军舰队将用重炮对塔山阵地进行轮番轰炸。
而与此同时,国军的空军部队也会来助战。
不仅如此,国军当时还从华北战场调有坦克,也就是说,国军除了常规的火炮之外,还有海陆空三重火力。
在兵力占优和火力强大两重因素之余,国军的乐观更来源于塔山的地形。
塔山虽说带有山字,但却不是山,而是一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并且这里地势平缓,一点天然障碍就没有。
这么一来,防守就会变得极为困难,毕竟无险可守嘛。
所以在国军东进兵团看来,即便是东野四纵在这里临时构建了一些战壕、工事之类的防御措施,但依然扛不住国军的猛烈火力,只需要在开打后先来几轮轰炸,那么就足以能把四纵的防御工事全部掀翻。
不仅如此,四纵在塔山的防线正面,也就只有8000米上下,这个宽度,是无法展开太多部队的,因此,国军一旦轰炸到位,然后马上发起冲锋,完全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突破四纵的防线的。
一旦先头部队突进去,后面的大部队随即跟上,到那个时候,突破塔山易如反掌。
而突破了塔山,那么距离锦州就只有咫尺之遥,到时候与锦州国军里应外合,不仅能解锦州之围,还能顺势重创围攻锦州的东野部队。
正因为基于这种想法,国军在塔山阻击战开战前夕,整体上处在一种十分乐观的状态,负责战场指挥的国军57军军长阙汉骞,以及国军督战官罗奇,甚至一度乐观到认为拿下塔山势在必得,因此为了抢头功,还专门提前发起了进攻。
而相对于国军的盲目乐观,东野这边对待此战的态度,则要谨慎的多。
首先是战术方面,尽管已经安排了四纵在一线防守,同时又把一纵作为总预备队调了上去,但东总还是不放心,又不厌其烦的把该怎么打、哪里是重点,以及采取何种战术,用口授电报的方式,逐一逐条的向二兵团的程子华,以及四纵的吴克华做了详细讲解。
首先是明确此战不可采取运动防御,必须打成阵地防御战,同时严令部队,要“死打硬拼、死守不退”,此外还提出了“宁可部队打光,也不能后退一步”的要求。
正因为东总对塔山的重视,让四纵从一开始就就对此战没有掉以轻心,而通过实践证明,这种从上到下的重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防御重点方面,最开始,四纵原本是计划以塔山村附近的唯一制高点白台山作为防御重点,在此构建工事,阻击国军东进兵团。
但经过东总要求后,四纵指战员又亲自勘察地形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把防御重心放在白台山存在一定风险。
一旦敌人派出一支部队围住白台山,同时其他部队全力冲击防守相对薄弱的塔山村,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最终,四纵一致决定,“守山必守村”,也就是把塔山村作为防御重点。
此外,因为东总要求此战不能以运动防御方式去打,而是要采用阵地防御战术,这对于擅长攻坚但不擅长防守的四纵来说,算是出了一个难题。
不过,尽管战术上存在不习惯,四纵并未因此有退缩之意,除了抓紧在塔山村正面修建防御工事外,同时召开动员会,经过动员,全纵队战士都做好了“与阵地共存亡”的准备。
一方面,是乐观的认为拿下塔山势在必得,而另一方面,则是周密部署安排,相比之下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塔山阻击战在开战前夕,其实胜负就已分明。
二、危急时刻
尽管四纵做好了周密的部署以及“与阵地共存亡”的准备,并且也拿出了要打一场硬仗的精气神儿,但在真正开战之后,依然是险象环生。
开打后的前两天,也就是10月10日至11日,国军的指挥官为54军军长阙汉骞,此人相当狂妄,战前就扬言,拿下塔山易如反掌。
因此在10日凌晨,阙汉骞率先发动了进攻,趁着天色未亮,派出部队袭击了四纵的打鱼山阵地,并很快抢占了这里。
到了当天天亮,阙汉骞下令国军的40多门重炮齐射,由于国军炮火极为猛烈,导致四纵刚建好不久的防御工事多数被摧毁。
炮火结束后,国军的冲锋马上尾随而至,如此反复下来,令四纵压力极大。
到了当天下午,国军的飞机也前来助阵,更是让四纵出现了不小伤亡,其中,守卫在刘家屯前沿阵地的12师36团2排,一度牺牲至仅剩7个人。
好在四纵不愧是东野的主力纵队之一,经过几轮阻击后,很快就摸清了敌人的规律,随即调整战术,利用残缺的工事实施反击。
其中,防守在塔山村正面阵地的12师34团,就表现出了极为优秀的战场应变能力。
34团的战术是,当敌人开始冲锋后,先不要着急打,而是等到敌人的第一梯队稍微靠近后,往这波人的背后打,目的是隔断这波人与后续部队之间的联系。
一旦隔断成功,那么快要靠近的这波敌人,就成了“瓮中之鳖”。
利用各种灵活的战术,四纵顶住了国军10日、11日的疯狂进攻,而敌人也不是只会一种战术,到了13日,国军换了一种连四纵都惊讶无比的战术,甚至,还一度差点突破塔山防线。
国军采用了什么战术呢?该战术的名字,叫做“万岁冲锋”。
所谓万岁冲锋,就是以营为单位,进行波浪式、持续的冲锋,第一波上去后第二波随时准备,以此类推。
这种战术虽说不新鲜,但国军派出的是号称“赵子龙师”的独立95师,该师历来的风格就是悍不畏死、不计伤亡,所以该师上场后,四纵压力倍增。
尤其是13日中午之后,由于上午95师始终未能突破四纵阵地,因此作为督战官的罗奇极为着急,甚至不顾95师是自己的老部队,开始强令督战队提着冲锋枪来驱赶士兵往上冲。
在这种情况下,塔山防线几乎成了一个“绞肉阵”,而为了挡住95师的进攻,四纵在当天也付出了远超第一、第二的伤亡。
其中,10师28团伤亡最大,以至于在当天战斗结束后,不得不被兄弟部队换了下去。
一个对阵地防守并不是太擅长的部队,同时又面临无险可守的特殊地形,迎战的还是兵力和火力均不弱的敌人,这种任务,不可谓不艰巨。
但最终,四纵以顽强的阻击,牢牢地挡住了敌人,有力的保障了锦州战役的胜利,因此,四纵无愧于“塔山英雄”这一荣誉。
三、意外收获
塔山阻击战,是四纵名扬全军的一战,而让司令员吴克华没想到的是,在此战后,四纵还有个“意外收获”。
什么意外收获呢?这就得说说四纵入关后,在平绥路的战斗了。
1948年11月下旬,也就是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东野大军按照中央军委的指令准备入关作战,其中四纵与十一纵,则作为先遣兵团先行入关。
而到了12月初,由于密云被十一纵攻克,因此深感威胁的傅作义下令其部35军迅速东返,同时又令其部的16军由怀来向西接应35军。
为了不让敌人这两支部队汇合,一方面,我华北军区2兵团对35军进行了节节阻击,另一方面,四纵则按照最新指令,向平绥路进军,以切断敌16军的西援道路。
经过昼夜急行军,四纵于12月9日抵达平绥路上的怀来、康庄、八达岭一带。
与此同时,傅作义的16军先遣部队也已经抵达康庄附近,因此,在吴克华等指战员的预想中,一场激战即将展开。
但在开打之后四纵的战士们就发现,这个16军的先遣部队,好像没什么战斗欲望,还没怎么打就自溃了。
从开战到战斗结束,四纵12师只用了不到六个小时,就在康庄一带消灭了敌16军将近半个军的兵力。
不仅是康庄一带的战斗,还有在怀来也是。
参加怀来战斗的是四纵11师,当时10师先是以每小时十五里以上的速度,在晚上急行军数小时,然后又在追上敌104军主力之后迅速投入了战斗。
而战斗打响时,已经是后半夜,仅用了七个小时,11师就全歼了敌104军。
前后仅用两天不到,四纵就消灭了傅作义的一个半军,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自然有四纵极强战力的因素,而除此之外,那就是四纵“名声在外”的影响了。
根据四纵司令员吴克华的回忆,在康庄战斗时,12师曾缴获了一份傅作义发给其部下的通报,该通报中,还专门提到了四纵。
傅作义当时就在电报里说,那个守塔山的四纵队,现在已经入关了,各部务必要提高警惕和特别注意。
而傅作义之所以这么说,当然是因为四纵在塔山阻击战中的表现,要知道面对各方面都占优势的国军,四纵以顽强的战斗意志,不仅顶住了国军的进攻,还牢牢守住了“无险可守”的塔山防线。
这个结果,不仅傅作义惊讶,包括国军官兵,同样也是十分惊讶,他们也做过复盘和推演,但无论怎么推演,都认为是不可能守住塔山的。
而四纵,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和现实。
所以,面对这样的部队,傅作义的部下哪里还有一战之勇气?而康庄和怀来的敌人便是如此,当弄清楚自己对面居然是收塔山的东野四纵后,战斗意志迅速跌落,连继续打下去的想法都没了,更别说与四纵硬碰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