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杨得志,在解放战争中担任过华北军区第2兵团司令员。建国后回忆战争进程时,杨得志感叹道:毛主席很少给兵团级部队发电报,但平津战役期间主席很关注我们,前后不长的时间,竟发了90份涉及本兵团的电报!后来我仔细数了一下,里面有50多份,内容跟打一支国民党部队有关。



杨得志说的这支国民党军,自是来头不小,不然伟人也不会这么挂心。毛主席的军事天赋和经验,都超出常人;但跟老蒋不同,主席非常信任下属,不喜欢搞“微操”,通常他只确定战略和大方向,轻易不越级指挥、干涉前线的具体作战事务。

平津战役期间,国民党军的最高指挥官是华北剿总司令、陆军二级上将傅作义。其实在短短几年前,傅作义还没有这样高的地位,但他在绥远有扎实的地盘、有嫡系部队,其中最强劲的武装力量当属国民党第35军。



随着解放战争开打,山西的阎锡山部队遭受我军重击,凭晋军的能力已经无法完成自救。为了限制解放军力量的扩张壮大、稳住华北局势,老蒋不得不就近调动傅作义的力量。这样一来,傅作义得以借机把自身势力扩展到华北,逐渐成为拥兵近60万的国军“华北王”,并成功压缩了晋察冀一带的我军根据地范围,甚至打下了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自然对傅作义极为重视。在起家之初,傅作义没有多少兵力,他的嫡系核心就是第35军,傅作义本人在1931年,成为35军的首任军长。客观而言,这支部队曾是一支抗日铁军、对国家民族有过很大贡献,但到了1946年后,却成为国民党军打内战的工具,如此转变是很让人惋惜的。



35军实力强不强?聂帅及华北的一众我军部队,深有体会。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根据地缩水,除了敌将傅作义善于指挥调度外,35军极其强悍的战斗力也是关键原因,能够具体执行好傅作义的战术。傅作义着重打造该军,抗战时甚至认真学习过八路军的打法和风格,后来因其朴实善战的作风,被人戏称为“七路半”。

就连其他傅系部队,高级军官基本都是从35军锻炼出来的,再到新部队升迁,组成队伍的干部骨架。可以说35军就是傅作义军队的“母军”,是华北解放军的头号大敌。我方一直想找机会予以歼灭,但直到1948年平津战役前,该军还是驻守北平的国民党王牌军,也是傅作义敢跟我方妄谈“华北联合政府”的底气所在。



可随着48年辽沈战役结束,华北战场的平衡很快也要被打破了,傅作义优势不再。为了应对东北野战军入关的严峻局面,傅作义忧心忡忡,加速征兵并巩固城防。他也是做了两手打算:军事上能顶住就顶,实在打不过就通过秘密和谈的方式,争取保住自己的基本盘,至少未来要在新政府和军队里获得相应地位。

我方是欢迎傅作义起义的,可他的诚意明显不够:什么是联合政府?傅作义在抠字眼、故意混淆时间概念,如今解放军已经取得军事上风,傅作义还妄想谈条件、搞自治,态度过于天真了。为了逼傅作义拿出和谈诚意,军委决定先打掉他引以为傲的35军,抽掉傅作义的脊梁骨,再看看他还硬不硬。



北平是傅作义手里最重要的大城市,所以他将35军放在那里压阵,北平城防十分坚固,这个35军不出城,我们很难打得上。那如何“擒贼先擒王”呢?为此我军设置了巧妙的战术,由华北军区的杨成武兵团大举出击,加强对西线张家口的攻势,这等于是抓准了傅作义“攻其必救”的命门。

张家口不能丢。因为京津等大城市守不住的话,傅作义必然要带着自己的嫡系力量回老家绥远,与我方展开长期对峙。就算最终还是守不住,只要暂时保住了军队,后面就有希望继续捞政治筹码,通过谈判实现自保。而要确保这一点,得巩固好西线逃生通道,必须向西派出援军救张家口。援军中的首选,自然是最具实力的35军了。



果然不出毛主席所料。张家口被围困后,在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军长郭景云带着35军,奉傅作义之命出动了。虽然傅作义只派出两个师、还留了一个师守北平,这条“大鱼”也算是上钩了。



我军打张家口,其实是迟早的事情,但现在出击,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诱使35军离开北平城,这样一来,就可以凭借优势兵力设置包围圈,困住傅作义的这块心头肉。一旦35军被围,那傅作义既不舍得率华北国军撤退,也无法在谈判中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了。军委这一招,实在是妙。

不过再精妙的战术设计,也要实施到位才算数。围歼35军初期,恰恰出了问题:为保证过程顺利,我军动用了三个兵团的部队,用来招呼35军。前面提到的杨成武兵团,虽然他们围在张家口,但要盯着35军西逃的路线;杨得志兵团更关键,要在35军前往张家口之后,截断他们回北平的后路;此外东北野战军的先遣兵团,也就是程子华兵团,更是带着重炮和十余万武器精良的官兵,杀奔平张线,确保包围圈滴水不漏。



这总该万无一失了吧?可这3员虎将,起初没能配合默契,险些放跑了35军:杨成武按兵不动等待35军扑过来,而杨得志还没来得及到指定位置,敌35军却突然接到傅作义命令,临时调头往东狂奔,要放弃增援赶回北平。

直接原因在于,傅作义得知东野部队入关了,现在保卫北平才是防务的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程子华出错了:不了解战场形势的程子华兵团,很随意地动手打了国军控制的密云城,直接惊动傅作义,所以才让35军改变行进方向。



这一突然变化,令毛主席非常着急,对前线指挥员的表现,也感到不能理解。如果35军真的跑回北平,再想引出来就非常困难了。到时若免不了和傅作义在北平决战,即便我方占据兵力优势、有取胜把握,攻城时军民的巨大伤亡损失,也是毛主席不愿见到的。要知道傅作义本来就是以指挥守城战出名的,再配上最得力的35军,无疑将非常难打。

可当毛主席看到前线将领名单时,却忽然意识到了症结所在:杨得志和杨成武是同一系统的,都属于聂荣臻的部下,彼此非常熟悉,并且级别、履历也相似,两人执行任务时难以分出主次;程子华的部队硬实力更强,但远道而来、又是从东野派到华北的援军,他能放开手脚指挥本地的“二杨”么?



所以这个干部搭配,本身是存在天然缺陷的:没有一个人能出头、能决策。毛主席清楚,这也不能怪3位前线的指挥员,是上级划定得不明确,谁都不是真正的总指挥,所以仗打乱了。此时东野司令员还没真正入关,而聂荣臻、徐向前也不在前线,当下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毛主席和军委亲自指挥,以电报方式远程调度这几位爱将,争取把局势扭转过来。



于是便出现了开篇的一幕,杨得志兵团收到了雪片般的电报,大部分来自军委和毛主席。结合地图和实时情报,主席甚至把部队该在何时、赶到哪个具体位置拦截,都明示给杨得志了,这样做的效率非常高,却也把杨得志急得满头汗:此前还从未收到过毛主席如此多的具体指示,具体到了阻击战怎么打、工事修到什么程度。杨得志的心理压力,太大了。



但在毛主席的亲力亲为下,我军后续行动确实非常及时,程子华兵团也赶了过来,再加上敌35军军长郭景云自身的决策失误、耽搁了撤退时间,终于在新保安被我军成功围住。至此,平津西线战场大局已定,傅作义集团丧失战略主动权。后来傅作义救援无果,新保安城内的35军彻底覆灭了,这对瓦解傅作义心理防线、促成北平和平解放,起了很显著的推动作用。



所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真正可贵的是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最高统帅运筹帷幄,却也未必不能亲自下场指挥,一切还是要结合战场局势的变化和需要。正是因为我军将帅的完美协作,才取得了平津战役的辉煌胜利,这其实也是整个解放战争的缩影。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