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是国军当中最早投身抗日战争的将领之一,先后参加了长城古北口抗战、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在这期间,他依靠稳健大胆,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多次和日寇周旋,获得了极为不错的战果,是公认的抗日名将。
然而在抗日战争结束后,郑洞国参加国共内战,并被派到东北,随后在长春起义,由于是起义,所以郑洞国将军有一定人身自由,上海解放后回到上海治病,病愈后留在上海静养。
1952年5月下旬,郑洞国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被定为厅级干部,郑洞国为此很是高兴,决定带着全家人到北京生活,然而在这时候妻子陈碧莲去表示,自己只愿意在上海生活,哪里也不回去。
这让郑洞国感到了一丝陌生和不理解,但是看到陈碧莲的坚决的态度,郑洞国还是选择尊重陈碧莲,于是将陈碧莲留在上海,自己去了北京,然而在一年后,郑洞国接到了一封信,妻子陈碧莲要求和他离婚。
这让郑洞国想不明白,因为两人婚后多年,感情都十分不错,这让郑洞国一时间感到了沮丧,虽然如此但他还是同意和陈碧莲离婚,随后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
然而在20年后,妻子陈碧莲找到了郑洞国,希望能复婚,然而郑洞国并没有答应他,那么这件事情,究竟怎么回事,今天来聊下这个事情。
1903年1月13日,郑洞国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的一户富农家庭,由于家庭比较富裕,让郑洞国在幼年就受到了良好教育,离开私塾后,1917年来到了西式教育的的石门中学附属小学,当年年底,郑洞国遵循父母之命,在与邻乡姑娘覃腊娥成婚,婚后育有一女二子,夫妻感情甚好,后来郑洞国曾回忆到:“妻子的性情和母亲相仿,为人谦和,我们从未红过脸。”
从这里可以看出,郑洞国对覃腊娥的尊重,在之后,郑洞国外出求学参军的时候,覃腊娥一直在家里为他照料家庭,没有一丝怨言,这让郑洞国很是感动,心想等自己功成名就的时候,一定要给覃腊娥及孩子还有父亲最好的生活。
1919年,郑洞国进入石门中学读书,这时候家里情况已经大不如前,他的学费都是依靠兄长郑潼国帮忙,日子虽然苦,但是他读书很努力,希望能凭借自己小小的努力,改变命运。
这一年五四运动爆发,这让郑洞国受到了感染,随后他和同学一起参加爱国运动,而他的思想,也因为这段经历,得到了升华,随后他意识到想要报国,唯一的途径及是参军。
于是他终止学业,开始寻找参军报国的期间,期间他曾经通过湖南督军赵恒惕湖南陆军讲武堂考试,然而这时候湖南和湖北两地军阀混战,导致赵恒惕被打败,这导致湖南陆军讲武堂停办,随后返回家庭教书,1923年再度赴长沙考入湖南省商业专门学校,由于他为人厚道且刻苦学习,成绩十分优异,深受老师喜爱,按照这种情况下,他有可能成功一名商人,然而骨子里爱国情怀,让他选择了一条不一样道路。
当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军校招生消息传到湖南,他毫不犹豫的来到广州报考,然而在他抵达广州的时候,黄埔军校报名已经结束,这让他很是沮丧,在这时候同乡黄鳌伸出“援手”,就这样他借用黄鳌的名字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该行为虽然道有德上的问题,但他也培养了一位出色指挥,为日后抗击日寇的时候奠定了巨大的基础。
进入黄埔军校后,郑洞国认真刻苦学习军事知识,训练各项军事技巧,很快他便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郑洞国参加了东征和北伐,期间屡次立下战功,很快被提拔为团长,战局逐步稳定,郑洞国的生活也因为自己成为团长,得到了巨大改善,这时候他便想和家里联系,看看能不能把他们接到自己身边生活。
然而,这时候却传来了妻子覃腊娥突患伤寒感冒在武汉去世,郑洞国悲痛欲绝,忍痛处理了覃腊娥的后事,然而在不久后,他的父亲在运送妻子灵柩回乡的过程中不幸遇难,短时间内两位至亲离世,让郑洞国暂时离开部队,为父亲办理后事。
在这之后,郑洞国将所有精力都放在部队上面,而他也立下了不少战功,而他也因为这些战功,让他的仕途得到了飞速提升,在黄埔军校中位列前茅。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战的国军将领之一,在长城口抗战期间,日寇依靠先进武器很快突破了国军第2师的防线,部队伤亡惨重,形势岌岌可危,在这个关键时刻,郑洞国率部星夜奔赴前线,并和日寇进行了殊死斗争,可由于敌人过于强大,郑洞国兵力薄弱,随后便陷入了日寇包围,期间郑洞国多次组织反攻没取得良好成效,在这关键时刻,郑洞国亲自上火线,官兵们士气大大振,纷纷和日寇血战,随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在这之后由于各县部队损失惨重,后援没办法及时跟进,长城抗战失败,郑洞国率部退往北平。
由于郑洞国在长城抗战期间,表现出来英勇无畏,所以让他成为了不少适龄女性追求对象,不少媒婆纷纷来到郑家,为他找对象,在这个时候陈碧莲出现在郑洞国面前。
那时候,郑洞国率部南下经过南京的时候,访问一老友肖忠贞,在这期间他见到了17岁的陈碧莲,陈碧莲出身书香门第,接受良好教育,知书达理,精通英语,所以这让两人在首次见面后,就擦出了火花,迅速坠入爱河,几个月后,他们便结婚了。
婚后,由于战事紧张,两人并没有孩子,而是打算收养陈碧莲弟弟小女儿,当他把这件事情告诉告诉郑洞国,郑洞国没多说什么,而是淡化回答:“没关系,我已有很多孩子,有你和女儿就足够。”
随后,陈碧莲照顾郑洞国的生活,同时利用自己的所学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在这期间陈碧莲主要留在后方,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她十分清楚前线将士不容易,所以经常拿出积蓄,为将士们增添药品和衣物。
1943年,郑洞国被调到印度担任驻印新一军军长,该部队在前线作战失败,后退到印度,所以国军上层安排他到印度整顿部队,做好随时打回缅甸的准备。
这次调动,让陈碧莲不得不和丈夫分离,这让她很担心郑洞国会在异国他乡遭遇不测,所以她十分希望能陪伴在印度探望郑洞国,期间不惜多险坐飞机,穿越驼峰航线,那时候驼峰航线,拥有巨大的安全隐患,可以说每一次出行,都要冒着巨大的风险,然而陈碧莲并不害怕,而是多次乘坐这条航线,奔赴印度,探望郑洞国,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人感情十分不错。
抗日战争胜利后,郑洞国被任命为第三方面军副司令长官,随后跟随汤恩伯飞抵上海和南京,参与接收工作。不久又赴南京,参加了由何应钦将军主持的受降仪式,亲眼目睹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了字。此后,郑洞国兼任京沪警备副总司令,经常往返京沪两地。
上海作为国内数一数二大城市,所以不少国军大员凭借接收工作,获得了巨大的利润,郑洞国虽然没有参与这件事情,但是多年军旅生涯,让他立下了无数战功,而他也凭借这些战功,职务上不断升迁,他的个人财富也积累了一定量,完全够一家人过上十分不错的生活。
然而,陈碧莲的生活,在这期间发生了变化,由于是军官太太的原因,再加上过往身份的原因,让她在之前的时候,花费并没有大手大脚,还算正常,可她接触了不少官太太,这时候她发现钱原来可以这样花,随后她被这样的生活迷失了双眼,慢慢深陷其中。
这时候,郑洞国由于杜聿明的要求,让他不得不到东北主持大局,在抵达东北锦州后,郑洞国就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等职务。
虽然身居高知,然而这时候国军在东北局势一日不如一日,郑洞国为了挽救局势,每日忙碌工作,可依旧没办法挽救局势,这时候郑洞国妻子陈碧莲则在上海享受着奢侈的生活,逍遥自在,完全不理会郑洞国。
可随着,长春城被围,内外无援军,在无奈下郑洞国接受了部下建议,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编,就这样他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内战结束后,郑洞国回到上海和家人团聚,然而妻子陈碧莲对郑洞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之所以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郑洞国被俘后,一家人失去了经济来源,在这时候她不得不依靠变卖家里值钱的东西维持生计,这让享受了一段时间陈碧莲完全没办法忍受,便对郑洞国产生了怨气。
虽然有怨气,但是这时候,郑洞国身体并不太好,陈碧莲也没多说什么,而是打算等待郑洞国身体恢复后,再做下一步考虑。
1952年5月下旬,郑洞国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这让郑洞国决定带一家人前往北京生活,然而妻子陈碧莲并不愿去,郑洞国虽然感到了惊讶,但是他也没多说什么,而是组织陈碧莲,随后便前往北京。
然而,这时候郑洞国的工资太低了,这让陈碧莲很是不满,觉得郑洞国没办法再给子奢侈的生活,随后提出了离婚,郑洞国很是沮丧,但是还是同意了离婚。
离婚后,陈碧莲嫁给了一富商,随后又开始了奢侈的生活,然而这种生活没持续多久,富商因为投机倒把被清算,出狱后,也没能再回到曾经的巅峰,这让陈碧莲回到上海,在弟弟接济下艰难度日。
20年后,生活困苦的陈碧莲很是后悔,找到郑洞国希望能复婚,然而这时候已经有了顾贤娟陪伴,所以他不愿意再复婚,虽然没有复婚,但是他对陈碧莲有感情,还是进行了帮助,让她摆脱困难,同时称之为她为“上海阿婆”。
郑洞国将军晚年的时候,一直心系祖国统一,所以在晚年的时候不断四处奔走,奋斗到生命最后时刻。
郑洞国于1991年1月2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
临终前,他告诉家人:“我是个军人,对生死都看得很淡,你们不要为我难过,好好生活,我这一生对国事家事均无所憾,只可惜没看到祖国统一,如果国家统一了,国民革命就算彻底成功了。
郑洞国去世后,他的遗体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在这期间,对岸也给他举办了追悼仪式,而这也对他一生肯定。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